Sun Apr 13 2025 01:23: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你的孩子會選擇當老師嗎?

2000年9月起施行教育改革,令某些小學的收生狀態也起了一定變化,一條龍中、小學及直資中、小學的引入,加上所謂優質私校的出現,一般小學的收生情況更形惡化。引入一條龍中、小學,直資學校等,表面上的理由是辦學多元化,讓家長有更多選擇,但由於這類有新型校舍的或者是老牌名校,增加了資源,或可以自稱全英語教學,加上收生的彈性(例如直資學校可以全港性收生) ,辦學的策略更靈活,投入的資源更豐富,傳統的一些小學便相形見拙,市場競爭轉趨激烈。
我在1970年入職為小學老師,當時持有的學歷是中文中學高中畢業及師範學院兩年全日制教育文憑,一般來說,在當年若沒有大學學位,入職為小學老師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不少朋友或同學,特別是家境一般,考不上大學的(當年香港只有兩所大學,一般升讀比率約為2-3%),又需要盡早找一份職業供養父母或弟妹的,都會考慮入行成為小學老師。 其一,讀師範學院時可以申請貸款或助學金,在經濟上可以獨立,即時不用父母擔心。其二,透過一年制或兩年制的師資訓練,很快便可以有一份安穩的職業,入職時薪金也不錯。其三,找工作不太困難,當時政府會計算好供應與需求,基本上有相應老師空缺,才會提供師資訓練名額。大多數師範學院的畢業生通常未畢業已找到教席,也有不少老師在教學幾年後,儲了足夠的錢,才升大學甚至赴外地升讀大學。由於六、七十年代,大陸來港移民相當多,建校數目一直增加,對老師的需求方興未艾,而一般小學老師,入職薪酬比一般大學畢業生還高,所以入職小學老師的吸引力也很大。
 
在當時,小學老師行業被認為是安穩的工作,在經濟上唯一缺點是入職容易升職難,因為當年每校除校長外,所有老師都是文憑教師職級,記得大概只需七年,便加薪到頂點了,就算升為主任,每月只增加些微津貼,向上流的誘因不大。1973年自「文憑教師事件」後,每校才增加有實際職級的主任名額,晉升階梯延長了,小學老師行業的吸引力便更加大了。
 

任職小學老師具職業保障

 
據我的分析,在當年一般的入行同工,大都基於下列原因投身做小學老師:一、 職業保障相當大,就算學校因為老化,縮班甚至結束,在他校找尋教席也十分容易,當年人口出生率加上內地移民,都使適齡學童有所增加。 二、老師頗受社會人士重視: 中國人有尊師的傳統,老師擁有的知識比一般父母豐富,自然得到一定的尊重,滿足感較其他行業高。 三、學生一般較受教,尤其是一些名校,收生的選擇權在學校(例如透過入學試),因此名校所收錄的學生水平一般較高。
 
學生易教,家長尊重,職業安穩,滿足感不俗,這便是當時小學老師這行業頗受歡迎的原因了。慢慢地以上的生態改變了,首先是出生率下降,學校有縮班殺校危機,記得80年代中期,我由大澳小學調去一間屋邨小學擔任校長,火柴盒式小學在開辦七年後,上午班竟然便開始縮班,下午校當然在較早期便有此現象了,令我吃了一驚,凡校舍較舊式的(尤其是下午班),區域人口老化的,都有縮班危機(當然有些口碑較佳的例外)。
 

教改及出生率低成老師惡夢

 
2000年9月起施行教育改革,令某些小學的收生狀態也起了一定變化,一條龍中、小學及直資中、小學的引入,加上所謂優質私校的出現,一般小學的收生情況更形惡化。
 
引入一條龍中、小學,直資學校等,表面上的理由是辦學多元化,讓家長有更多選擇,但由於這類有新型校舍的或者是老牌名校,增加了資源,或可以自稱全英語教學,加上收生的彈性(例如直資學校可以全港性收生) ,辦學的策略更靈活,投入的資源更豐富,傳統的一些小學便相形見絀,市場競爭轉趨激烈,你可以這樣說:「直資學校每多收一名學生,一般學校便會少收一名學生。」這種末位淘汰的方式,加速了老化的屋邨學校滅亡。骨牌效應令不少老師為了教席不保而人人自危。此外,由於政府的不斷宣傳催化,一般市民以教育消費者自居,對學校諸般問責,很多老師便開始發惡夢了。
 
記得在一個分享座談會上,有一位資深醫生(一間醫院的院長級醫生)向我們一群老師說:「我雖然身為醫生,但我很明白你們做小學老師的辛苦,因為我太太就是一位小學老師。我也分析過做醫生的與做小學老師的分別。 」他繼續說:「我們做醫生的也面對不少投訴,若發生醫療事故,一群同事也會頭大如斗。但病人在醫生面前,通常也會低聲下氣。因為他們在醫療這個專業裏,十分依賴醫生,若病癒出院,千恩萬謝,若不幸身故,家人也會讚賞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反之,送子女入學的父母,尤其是在攪珠式派位制度下不情不願地進入某所非心儀學校的,先天上,家校間便會有很大的矛盾,加上人人都覺得自己是老師,老師偶有不慎,或表現不如父母意,家長們便會大興問罪之師,埋怨掌上明珠暗投了。」 當天聽後,我陷入苦思,現在公營學校內的老師(直資學校除外),為收生,為家長已陷入苦戰,加上教學上的難點,成績上的競爭,應對學生的差異,心靈上的焦慮,與當天我入行時的光景,不可同日而語。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