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5:03:1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面對學習能力差異,教師應該先教還是先問?

現在教師需要面對孩子的學習程度的差異,就算家長面對自己的子女,也不一定準確捉摸他們的程度。我們一般在教學時,不論是家長或教師,都有機會使用「問」的方法……
我們一般在教學時,不論是家長或教師,都有機會使用「問」的方法——以語言提問一些問題,例如:大家有沒有見過蛇皮果?知不知道泳池多少時間才換水呢?一方面是想了解孩子或子女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刺激他們思考,是一般人教導他們的慣常做法。
 
現在教師需要面對孩子的學習程度的差異,就算家長面對自己的子女,也不一定準確捉摸他們的程度。若他們覺得問題太深,未能明白問題的重點,或是他們學習態度欠積極,不願動腦筋思考,向他們提問只會帶來挫敗感。但若他們覺得教學內容太淺,未能為他們帶來成功感,反而覺得課堂沉悶。究竟我們是否不應問問題,直接教導他們便可?
 

先問後教 還是先教後問?

 
不論是教師及家長,都應該採取「又問又教」的常用方法,問與教兩者交替使用,例如:「大家知道拜山與拜年有何相異之處嗎?」然後等待很短時間,便提供一些教學示範,如:「大家的心情、衣着及帶備的物品有什麼對比?」作用是引導孩子思考及學習動機,然後開始講解。
 
對於一些資質優異或是班中能力及動機偏強的孩子,大家可能未開始講解他們就已明白。「又問又教」的教學方法,是否不配合他們的學習步伐?教師經常被此類孩子提問問題,他們所提的問題常常偏離教學主題。資優兒童在上課時不斷提出問題,如教師不停回答他們的問題,他們會愈問愈詳細,教學進度可能受影響,更會影響他們的社群適應,有可能做成課堂的滋擾。
 
在家中是否可以個別教導這些孩子,滿足他們的求知慾呢?雖然,這樣的主動教學是有好處的,能令他們的知識水平有所提升,但壞處是他們在上課時會顯得更沒耐性,導致上堂更不專心。
 
老師為了拉近他們與一般孩子的學習距離,抑壓他們的學習又是否可行呢?打壓他們問問題當然不好,但每事問、每事答對教學也不理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和家長應該採用「先問後教」的策略,進攻是最佳防守。
 

根據學生能力 決定教與問的方式

 
在教學前,提早問資優生問一些難題,老師提出的問題,可以教師自己也沒有答案的,也可以是老師和家長與孩子一同找尋答案的,目的讓他們多動腦筋,少動咀巴,如教師提問:請列舉十種可以食皮、食肉及食核的水果、為什麼藍色的食物這麼少、為何人們通常戴手錶在左手、有什麼地方或物件可以使用拉鍊?
 
我們定期提出複雜和開放的問題,沒有一個指定答案,這樣可以引發孩子多動腦筋、多思考,使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嘗試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這個方法可以培養資優或能力較佳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他們所尋找的答案更可讓教師教導其他孩子,他們更可以獲得表揚的機會。
 
對於能力欠佳,特別是一些學習遲緩,自閉症或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或一些不願動腦筋的孩子,如果我們多問他們問題,是否可以引發他們思考?原來他們被人問問題的時候,會感到有壓力和逃避,反而更加不專心;對於這類孩子,先教導他們掌握基本資料,再問問題,才是理想的教學步驟。
 
「先教後問」的目標是讓老師詳細解釋和示範,如先教導他們拜山是面對已死去的親人,而拜年是面對健在的親人;士多啤梨及蕃石榴是可以食皮、食核及食肉的水果。目標是提供足夠的基本資料,讓孩子學習及模仿表達之後,才問他們有關問題。為了讓能力較弱的孩子增加成功感,讓他們先掌握基本資料,再問相關問題,才會刺激思考。
 
當老師和家長面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可按照以下教與問的大原則:面對能力偏高的孩子可「先問後教」,教導一般能力的孩子可以「又問又教」,處理能力偏低的孩子應「先教後問」。
 
(封面圖片:Pixabay)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