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庚戌子曾因為今年6月10日是林徽因先生118周年冥壽之日。所以計劃以文寄意,要向林徽因和金庸先生致敬,其後有幸得到灼見名家編輯部襄助,終於在當日刊出拙作〈生,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系列第四篇〈矢志不渝,光影留痕〉。
文中簡述過林徽因與戲劇藝術相關的事蹟,亦有闡釋金庸在作品中刻意選用舞台劇方式和蒙太奇手法,根本是作者布置的線索,旨在引導讀者破解謎題,從而知其心意:黃蓉的藍本就是林徽因。
該文還有提及一齣在2017年首演的歌劇《林徽因》。劇中餘音繞樑的配樂和歌曲,皆為多次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音樂家──金培達先生之深情傑作,相信香港的讀者必然會格外關注。
庚戌子又在文中說過,自己當時期盼着不久將來能大開眼界,身處香港的劇院,親睹一次這齣有梁家後人參與籌劃的中國現代民族歌劇。話音未落,竟然個多月後的7月22日,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各大網絡平台上發放了全劇的錄影片段。今後,大家便無需花費分毫,可以隨時隨地欣賞到這齣演述林徽因生平事蹟的歌劇。
既然是觸手可及,庚戌子隨即想到,要向讀者推介這一齣以誠心誠意製作的藝術作品。期盼大家能以之與《射鵰英雄傳》作一對照;當發覺兩者相應之處後,大家必然會認同庚戌子的結論:金庸心目中的神仙俠侶,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他倚仗這一對珠聯璧合、羨煞眾人的鴛侶之非凡人生,再挖空心思挪移乾坤,在武俠小說中隱藏梁林的傳記。已很明顯了,上面就是金庸小說書名對聯的下聯「笑書神俠倚碧鴛」之含意。
歌劇《林徽因》劇情簡介
有別於一般以情愛逸聞為主題的文藝作品,歌劇《林徽因》的主幹故事是: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選定建築藝術為畢生事業,二人同心,矢志推翻日本學者之謬論,於是決定要實地考察山西五台山大佛光寺;終於徽因找到實據,證明該寺之主殿「東大殿」為唐代木構。抗戰期間,他們舉家走難到四川李莊。劇的尾段,新中國成立,他們合作設計國徽,徽因道出對「美」的執着。與此同時,兩人傾力保衛北京舊城風貌,避免因遷就城市發展而把古建城牆推倒;劇終是徽因控訴城牆被拆,她在生命彌留一刻反思人生意義,最後悟出精神上的永恆,含笑而逝。
《射鵰英雄傳》是梁家傳記
梁啟超、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與《射鵰英雄傳》的微妙關係,筆者在《射鵰解謎》上卷中已說了萬語千言,在此不再贅言。以下只會簡略地指出這齣歌劇與小說章節相應的場景,以及希望讀者注視的要點。
歌劇《林徽因》分兩幕共八場,第一幕第三場便是交代徐志摩與林徽因在英國劍橋的感情糾葛。首先,要注意劇中志摩與徽因在河上泛舟,然後再對比一下為何金庸會安排黃蓉、洪七公和歐陽克三人共處荒島「明霞島」。
金庸鋪排三人到達「明霞島」之前,黃蓉和歐陽克在舢舨上對峙:
……黃蓉重又醒轉,心想靖哥哥既已葬身海底,自己活着有何意味,眼見歐陽克那副眼霎唇顫、臉如土色的害怕神態,只感說不出的厭憎,心想:「我豈能與這畜生死在一起?」站起身來,喝道:「快跳下海去!」歐陽克驚問:「甚麼?」黃蓉說道:「你不跳麼?我把舢舨弄翻了再說。」……
洪七公這個角色,是金庸用「一箭雙鵰,合而為一」的方法,把徽因生父林長民和總理周恩來拼合而成。事實上,林長民是帶着女兒徽因到英國考察的,因此洪七公便有必要在「明霞島」(即是英京倫敦)同場出現。一再看到,金庸層層相疊、靈活多變的編劇功夫,著實如建築結構的巧妙絕倫。至於為何黃蓉會厭憎歐陽克,又會想:「我豈能與這畜生死在一起?」的確是謎中有謎,筆者在此不作解釋,留待讀者自己詮釋。
第一幕第五場,是1937年6月,梁林在山西找到佛光寺,我們要把這一幕與書中的〈鐵掌頂峯〉作對照。
破解這幕的謎題其實不難,關鍵是金庸把「五台山」轉化為「鐵掌峯」,又以岳飛的《武穆遺書》代表山上的佛光寺。黃蓉從淋濕的字畫夾層現出的殘缺字句,推究出《武穆遺書》收藏在鐵掌峯。金庸是在暗喻,徽因目測出殿內橫樑上有隱匿的墨跡,經洗刷後見到人名實證,從而斷定該寺是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而那幅取自密室的山水畫,是代表敦煌石窟內的「五台山圖」。
下面一段摘錄自梁思成的《記五台山佛光寺建築》,小說偵探庚戌子萬分欣喜,看到思成和徽因是以歷史偵探的角度來探究,從而得出結論:
工作數日,始見殿內樑底隱約有墨蹟,且有字者左右共四樑。但字跡為土朱所掩,樑底距地兩丈有奇,光線尤不足,各樑文字頗難確辨。審視良久,各憑目力,揣擬再三,始得官職一二,不辨人名。徽因素病遠視,獨見「女弟子寧公遇」之名,甚恐有誤,又細檢階前經幢建立姓名。幢上有官職者外,果亦有「女弟子寧公遇」者稱「佛殿主」,名列諸尼之前。「佛殿主」之名既書於樑,又刻於幢,則幢之建造應與殿為同時。即非同年興工,幢之建立要亦在殿完工之時也。殿之年代於此得證。
到第二幕第一場,梁家飽歷戰火苦難,徽因安撫兒子,念起了一首唐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是梁任公認為是「情聖」杜甫的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要注意詩的最後一句提到襄陽,就是郭靖黃蓉要守護該城之一大主因。金庸在新修版說是要順合歷史及地理而改為先守青州,後來才到襄陽城。不過,不論郭黃留守青州或者是襄陽城,都是暗喻現實中,梁林堅定保護的北京古城建築。
還有點補充,歌劇開幕時,有以線條投影由梁思成手繪的精緻建築圖像,更有向觀眾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圖。兩者的主要設計,梁林都有參與其中。可是,劇情則重在梁林合作設計國徽時,徽因表示要對永恆的「美」的追求。而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卻是着墨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從郭靖與成吉思汗的對話,可以找到線索:
郭靖……說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之淚。……我只想問你一句:「人死之後,葬在地下,佔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馬鞭打個圈兒,道:「那也不過這般大小。」
金庸習慣含蓄,「那不過這般大小」就是墓穴和墓碑,但所指的並非成吉思汗的墓塚或者是皇陵,而是在暗示為人民英雄而立的墓碑,這樣是否已很清楚了嗎?
如同電影受制於時限,歌劇要在短短兩個鐘頭內涵蓋主角的畢生事蹟,確有困難。而連載跨年的長篇小說,金庸便無需顧慮,可以盡情發揮。筆者不斷發現更多梁林和其他人物的生活點滴,金庸都有一一收錄在小說之內,將來會為讀者再作剖析。
結束這篇之前,還要介紹歌劇《林徽因》的主題曲詠嘆調《蓮燈》,歌名與歌詞均是取自徽因的新詩。劇作家從主角的文學作品獲取靈感,是自然不過的手法。庚戌子在前文已有解釋,金庸亦已把徐志摩兩首新詩的意境混入情節之中。而使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金庸把林徽因的詩《死是安慰》轉化成一整大章回的故事。讀者欲知詳細,可以細閱拙作〈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系列第二篇〈生是種奔逝,永在離別;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蓮燈》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
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不怕它只是我個人的蓮燈,
照不見前後崎嶇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濤,
明暗自成了它內心的秘奧。
單是那光一閃花一朵──
像一葉輕舸駛出了江河──
宛轉它漂隨命運的波湧,
等候那陣陣風向遠處推送。
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裏,
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
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
〈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5
註:歌劇《林徽因》完整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iNVqU-CFc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