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港大研究:新冠口服藥可降低死亡風險近八成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 使用其中任何一款新冠口服藥的住院病人, 較沒有使用口服藥的病人死亡風險降低76%;門診病人經急症室入院次數亦減少88%。

本港自第5波疫情起向新冠患者處方兩款口服抗病毒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使用其中任何一款新冠口服藥的住院病人,較沒有使用口服藥的病人死亡風險降低76%;門診病人經急症室入院次數亦減少88%。團隊另發現相比一般治療方法,每使用口服藥帕昔洛韋(即輝瑞口服藥)救一人性命,可降低醫療成本約4.3萬港元。

獲處方病人  入院風險低近九成

研究團隊分析了本港今年2月至3月期間(第5波高峰)54355名到指定診所求醫或於公立醫院留醫的新冠確診患者數據,包括60歲或以上的患者,以及60歲以下患有長期病患的病人,當中兩成病人獲處方新冠口服藥。團隊發現,獲處方帕昔洛韋或莫努匹韋(即默沙東口服藥)的住院患者,死亡風險較一般治療降低76%,當中單一使用帕昔洛韋的可降低死亡風險90%,而單一使用莫努匹韋的病人死亡風險則下降69%。

到指定診所求醫的病人中,獲處方其中任何一種口服藥的病人,28天內入院的風險降低88%,當中以單一使用帕昔洛韋降低入院率的效果較明顯,達到63%,而莫努匹韋則可降低28%入院率。

獲處方其中任何一種新冠口服藥物的住院病人,28天內經急症室再入院率減少21%,帕昔洛韋成效同樣較顯著,達到53%;莫努匹韋則減少29%。

帕昔洛韋較一般治療成本減逾4萬港元

研究團隊亦比較了使用口服藥與一般治療的醫療成本,計算出每避免一宗死亡個案所花費的成本。以住院病人為例,如處方帕昔洛韋,每救一人性命的醫療成本比一般治療節省43194港元(約5503美元),而莫努匹韋則較一般多20637港元(約2629美元)。

研究團隊指出,雖然處方帕昔洛韋能更有效降低死亡風險和入院率, 但容易與其他藥物產生相互影響,不適合正在服用薄血藥或抗生素等藥物的病人; 而莫努匹韋與其他藥物互相影響的機會較低。

建議設分流系統 及時處方口服藥

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陳盈博士表示:「對於病情輕微的病人,這兩款口服新冠抗病毒藥物均能大大減低死亡風險,以及減少入院情況,同時有效地運用醫療資源,而帕昔洛韋有助顯著降低醫療成本。」

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麗儀教授指出:「為了維持醫療系統的如常運作, 我們建議設立分流系統,把病情屬輕微至中度的病人迅速轉介至指定診所或私家醫生,以及時處方抗病毒藥物,令口服藥發揮最大功效。」

雖然研究只提供了口服藥及與減低死亡風險及醫療成本的關聯性,結果需待進一步的臨床驗證,但共同通訊作者、港大醫學院急症醫學系系主任譚偉恩教授指出,「有關數據可小心地使用,作為制定短期臨時措施的指引。」

防疫缺口大  安老院舍應維持防疫措施

另外,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就安老院舍對不同變異病毒株的易受感染程度進行最新研究, 發現目前安老院舍有較高風險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病。研究團隊呼籲在確定院舍達到穩定的免疫屏障前,應維持院舍一貫的防疫措施。

五成院友具BA.4/5感染風險

研究團隊從13間院舍招募了192名平均年齡為79歲的院友和48名平均年齡為55歲的員工,在2022年7至8月期間抽取他們的血液樣本檢測體內抗體水平,超過30%抗體抑制值的樣本被定義為陽性,即血液樣本帶有可檢測水平以上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研究結果顯示,院友和員工對BA.4/5的血清保護率分別為50%及85%。所有員工已接種兩劑疫苗或以上,當中67%曾感染新冠。院友普遍為混合免疫人士,72%院友曾感染新冠和在單款疫苗方案下接種最少兩劑科興疫苗,當中95名院友曾在抽血前的14至90天內接種疫苗。這95名院友中,完成三劑疫苗達到的BA.4/5血清保護水平比完成兩劑的高。

綜合上述發現,研究團隊就院舍中短期的防疫安排提出以下建議:

一、院友的血清保護率為50%,代表五成院友仍有感染BA.4/5的風險。目前的免疫屏障仍不足以阻擋新冠在院舍中傳播。 即使院友曾受感染並已接種兩劑科興疫苗,他們也應積極考慮接種加強劑以減低感染和重症風險。

二、員工的血清保護率為85%,代表一成半員工仍有感染BA.4/5的風險,成為院舍防疫缺口。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可考慮把原本用作入境檢疫的資源調撥, 加大院舍員工的核酸檢測力度。

三、安老院舍院友為免疫力弱人士,一旦受到感染, 他們出現重症機會較高。雖然社會現正逐步復常, 但在確定院舍的免疫屏障達到穏定的高水平前,我們切勿掉以輕心, 並維持院舍一貫的防疫措施,如探訪者需要持有48小時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方可進入院舍、保持院舍衞生和保持積極樂觀的防疫態度。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