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從小,甚至是,我們從小,就聽故事長大,從中國傳統的,到世界經典的。幾乎在任何一個年代,教育總離不開故事的滋養,這可是千真萬確的。就拿那些《孟子》裏的故事來說,我們的祖祖輩輩讀過、我們讀過,現在,我們也希望孩子來讀讀。當我們把鏡頭聚焦在故事本身──揠苗助長、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必然知道,故事背後都是有道理的。我們再把鏡頭拉遠一點點,再回頭看看,那些2000多年前孟子說的故事,其實是他勸說君王放棄霸道而行王道的「課件」和「教具」。
面對君王的求問,孟子以故事教化;面對孩子的求知,師長以故事教育。其原理是相同的,因為「故事有魔力」。
有魔力的故事
現時,香港教育局指示學校推行「跨課程閱讀」,以閱讀增益學與教,所指的除了是學術知識和能力方面,也包含培養學生正向品德及價值觀方面。筆者在所服務的學校任職學校圖書館主任,在學校的閱讀課程及教學設計中滲入堅毅、承擔、關愛、感恩珍惜、積極樂觀等品德和價值觀。另外,也在閱讀活動中融入正向教育的元素。當中,「有魔力的故事」也是我們常常用到的法寶。
圖書課是學校常規課程之一,列明在學生的時間表內。當中,圖書課課程設有德育及價值教育的部分,從文本選擇到教學策略各方面,都配合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在初小階段,為適應孩子的閱讀習慣和他律期的心理成長需要,共讀繪本故事。但向小讀者拋出守時、守規、團結友愛和自理等概念,用故事將之具體化,讓孩子藉由故事體驗因果關係,明白「好行為帶來好結果」。
同時,這些繪本故事也是一種溫暖的提醒:推動孩子持續實踐好的行為,以致於養成好習慣。至中年級,閱讀能力進階,尤其適合搭配橋樑書閱讀歷史故事和傳記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小讀者們看到品德的楷模和人性的光輝,學習堅毅、勤勉的精神,也培養他們尊重、包容的態度,還有責任感和同理心。
到了高年級學段,孩子初具抽象思維能力。是非觀念的形成,不再單靠師長的督促,而是需要經過自己思考,在思辨中得出自我認同,才能建立起穩固的價值觀。
有智慧的閱讀課
與此同時,到了高小階段,孩子在閱讀的學習上,進入「閱讀新知期」──以閱讀作為學習利器的發展時期。故此,我們在引導孩子閱讀知識類文本,以開拓他們的視野和眼界的同時,着意配合兒童故事、少年小說等(甚至是某些適合高年級孩子的繪本)故事類文本的閱讀。
以故事性的內容打開共同討論的空間,引導思考,以文學觸動孩子的心靈。好讓一些一連串有關聯而相對複雜抽象的事物,或是一些仿佛與學生有點距離卻又和大家息息相關的問題,比如從貧富懸殊現象,到關心社會,再到珍惜感恩;也比如從環保議題,到關心世界,再到承擔精神等,更順利地向小讀者展開,更方便小讀者梳理,從而讓他們更易得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著名的兒童文學家林良老師說:「文學的本質是以精緻的鋪陳凝聚力量的。這種力量的受重視,是因為它能自然的吸收讀者,使讀者因為關心,而從事理性的反省,清醒的檢討自己的所思和所行。」故事有魔力,我們不過是仿效「故事達人」孟子,運用故事來演繹故事,以感化別人,讓文本發揮文學的力量。潛移默化地讓閱讀課在品德培育方面發揮教育的力量,帶領小讀者進入文本,感受文學的魅力。抓住小朋友的好奇心,啟動故事的魔力,讓孩子們放開,與故事對話,自行解開故事裏「智慧的密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