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相信很多人會感受到壓力、焦慮、恐懼和憂傷。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改變,加上一切的不確定性,社交或生活上的轉變、經濟壓力等等,都會可能引起或加重心理健康疾病。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報告,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症的病發率大幅增加了25%。而這個訊息對世界人口心理健康影響只是冰山一角。而疫情期間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影響,可能會從現在伸延至將來,對大眾造成極其深遠的傷害。
但在心理健康患病率增加的同時,復康服務因疫情而停滯。雖然一些心理健康服務已經逐漸恢復,但仍有很多人無法獲得所需的支持,造成在社會復康服務上一個重大而急切需要填補的缺口。今日筆者就講講抑鬱症除了使用藥物外,還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方法。
無創腦磁激療法
無創腦磁激療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種新型的腦磁激療法,目前在神經和精神領域得到廣泛應用。rTMS應用至於頭皮上的電池線圈產生磁場,從而刺激大腦的某些區域,在改善各種心理疾病例如抑鬱症、焦慮症等等上,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
rTMS亦得到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是一種安全而有效的腦刺激治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紓解各種心理健康疾病患者的核心症狀,而且沒有藥物治療常見的副作用。
rTMS與抑鬱症
抑鬱症核心症狀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缺失快感、精力不足、過度疲乏。嚴重者還會有焦慮、認知功能損害、自殺觀念或行為。抑鬱症患者往往具有異常的臨床特徵,反映在不同的大腦區域。在抑鬱症患者腦影像中,特定的大腦區域存在功能異常,例如掌管自我或主導的背內側前額葉、掌管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的背外側前額葉等等。
rTMS治療會重點刺激背外則前額葉,改善患者缺乏快感、悲傷以及有自殺傾向的問題;而那些有失眠及易怒表現的患者,則可以在接近刺激背前額葉內側改善問題。
隨着人們對抑鬱症的進一步研究,抑鬱症不單只源於大腦某區域的異常,而有可能是整個大腦網絡異常。因此使用rTMS在刺激大腦各區,例如與情節記憶、視覺空間處理、自我反省及意識等有關的楔前葉,以及與決策和認知過程有關的眶額葉皮質,都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另一方面,正常的神經介質傳達對維持健康心理十分重要。正常的腦細胞透過神經介質,傳達訊息到另一個與它有連接的腦細胞,但是一般抑鬱症患者非常缺乏神經介質,導致患者情緒低落。患者可以透過藥物令神經增多,而rTMS則透過發出短暫強力的磁性脈衝,刺激神經介質增多,從而令患者痊癒。
rTMS對抑鬱症療效效果
目前,大部分研究中的rTMS的療效效果評估都是通過問卷或相關抑鬱量表進行,評分均表示正面的療效結果。但帶有這種有主觀感受的評估方式往往會有一定的偏差,而為了讓人們對rTMS的成效有更深入了解,透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來客觀評估rTMS療效提供了更強的技術支持。
研究表明,抑鬱症是一種大腦網絡連接出現異常的疾病,rTMS主要功能為調節神經網絡之間的異常連接,例如增強或者減弱神經網絡之間的異常來改善抑鬱症的各種症狀。rTMS亦可以透過刺激腦神經可塑性達到治療作用,令到抑鬱症患者在以上的大腦區域產生持久的變化和改變功能活動,從而改善抑鬱症症狀。
而這種神經網絡上的變化和功能活動的改變,則反映在抑鬱症患者接受rTMS治療前後的fMRI影像中,以助進一步實現rTMS的精準治療療效。例如,研究指出fMRI影像內與注意力、獎勵、決策和衝動控制有關的前扣帶皮層,與大腦的默認網絡負性連接愈多,臨床改善愈好。再者,患者的fMRI影像中連接異常最顯著的部分,透過rTMS治療,該影像得到明顯視覺上的改變。
rTMS的應用和展望
抑鬱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心理疾病,加上疫情下導致焦慮和抑鬱人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愈趨嚴重,缺乏高效的治療方式給無數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rTMS正正可以為無數的患者提供安全並且有效的治療選擇,解決抑鬱症患者的核心症狀。而在香港, rTMS已經慢慢在公營或私營醫療機構普及起來,令市民可以更容易獲得治療。
此外,除了醫治抑鬱症,有研究指rTMS對焦慮症、燥鬱症、思覺失調、強迫症、老年癡呆、柏金遜症及中風後的康復治療都有顯著的療效。相信rTMS的出現及快速發展能實現更加精準、有效率以及個體化治療效果。
聯絡作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ohnson_pang_physiotherapist/
!doctype>作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 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