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文學的人,光讀中國文學作品,在今天看來,未免不夠全面,有點缺失。若我們輕視西方文學成就,將是大錯特錯。因為人性是共通的,甚而人性是永恆的。在反映人性,敘述人類心思行為的作品,縱然出現的文字不同,只要是真正優秀的作品,一樣會震撼人心,一樣啟迪不同國籍,不同文化人們的內心深處。
文學是人性的光輝
自近世紀胡適提倡新文化運動後,開始有大量翻譯外洋文學作品流入中國,拓展國人文學視野,使國人眼界大開。話雖如此,要在浩瀚書海中尋寶,或一一細讀外國文學以知其概,也極不容易。筆者幸運地購入一冊文詞典雅,文筆暢朗,以較獨特角度談西方文學的巨著,這本可喜的書便是劉述先著的《文學欣賞的靈魂》。
《文學欣賞的靈魂》可以作為閱讀西方文學作品的指引。對西方文學的初步認識大有幫助。所謂初步認識,只是對這文學領域一無所知的人而言,其實本書內文說得深入淺出,剖析中肯,靈活而概括而不失趣味。豈是「初步認識」?作者劉述先認為出色的文學成就根本是人性的光輝,文學的靈魂,也就是人性的光輝。筆者認為欣賞文學,即是欣賞文學的靈魂。
《文學欣賞的靈魂》選取題材嚴謹,原則選取西方的而不選東方的,選取小說而不選詩篇,選取成就高的,選取自己喜愛的。其實他說不選東方的也有例外,內文有一章談《紅樓夢》,而他言下之意印度和日本也有好作品,但不準備談。其次說選取自己喜愛的,意指有些確是名著,不談,大概因為自己不鍾愛。至於成就高的,或許有些作品名滿天下,但認為「不高」便不談了。說出這些原則,大概免人對內容選材提出挑戰口實。
內容豐富,一書概覽西方文學名著
《文學欣賞的靈魂》共分20章,談西方小說名著。作者以名著帶出作家,但有些章篇帶出作家後,再談及這位作家其他作品,本文概列書中作品作家於後。如歌德之《浮士德》、屠格涅夫《羅亭》、托爾斯泰《復活》、陀思妥也夫斯基《罪與罰》、紀德《田園交響樂》、高爾斯華綏《蘋果樹》、賽萬提斯《唐吉訶德》。
這本賞析文學經典之作《文學欣賞的靈魂》作者劉述先(1934–2016)。不宜說他是一位文學家,而是一位極負盛名的哲學家,是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劉教授哲學著述豐富,但關於文學的,好像只有這冊《文學欣賞的靈魂》,看來有些奇怪了,筆者也是年輕時購入。此書1977年在台灣初版,算來該是他年輕時期的作品,是當日的文藝青年吧。
今引述劉述先教授在自跋中幾句話,可窺見他對文學的看法。
──真正高貴美妙的文學作品,照亮了四周,也溫潤了人們久已冷凍的枯槁心靈。
──動人的文學故事,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而類比自己切身經驗的神來之筆感動而流淚。
──文學的本質在「感」;而哲學的本質在「思」。
──從來沒有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可以缺乏深邃的哲學思考、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作為它創作的內容。
──文學、必須把抽象的哲學思考充實以血肉,渲染上絢麗的奇異光色,使它們活潑回復生意。
《文學欣賞的靈魂》的寫法很聰明,許多讀者未閱讀過內裏談及的名著,空言賞析便像對牛彈琴了。所以作者在評述每一篇名作之前,都用爽朗的文筆簡述名著的內容,並描述及寫作背景,時代環境及有關作家的資料,故讀者對其描述對象都不會感到陌生,而投入作者的闡述,愈讀愈有趣味。
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白癡》
本文試引述其中提及兩段小說,加深對《文學欣賞的靈魂》一書的了解。
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白癡》,說一個被判死刑的的人,在行刑前5分鐘,決定用1分鐘時間想念親人,1分鐘時間想念他愛的女子……,最後異想天開,如果鍘刀不會掉下來切去他可憐的腦袋,他從此一定能掌握生命的意義,過着光輝的生活。
果然奇蹟出現了,他在最後1分鐘得到特赦。他是否從此光照自己的餘生呢?在作家筆下,數十年過去了,主人翁依然窮愁潦倒,四處漂零,生活的風霜在他蒼老的眉宇間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小說的悲劇震撼人心,喝醒讀者的虛幻。劉述先在文中說「我的心中一直為這個嚴重的人生問題盤旋着,終卷之餘,不禁茫然若有所失。」優秀的文學作品,竟然如此深沉,令人迷惘肅然;生活是如此困迫,人,是如此無助!
屠格涅夫的《羅亭》
屠格涅夫的《羅亭》,是部典型完美的寫實作品。筆者在年輕時第一次看到,和今日讀來,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故事在美麗鄉居園莊展開,地主過世後只餘遺孀和女兒的娜塔利亞,他們仍然保持和城裏優雅人士交往,藉此不被繁榮社會見棄。開場時正邀請城中一位見識廣博名士來作客,他會帶來高論使鄉社鄰里廣增見聞。這位客人竟然遲到甚久,使各人有點不耐煩了,也帶着失望。
女主人的鄰居畢加索夫是較談得來的朋友,此人言語不凡,警句連連,可是憤世嫉俗,皆因事業失敗,但仍是園莊女主人母女的座上客,亦是周遭群中具特殊地位人物。久候的馬車終於來到,只來了一個帶信的青年人,信說這位貴賓因事缺席,但信中附言誇耀帶信的青年才智過人,使人佩服。不過,在眾人眼中,他只是個平凡的青年,氣氛變得沉悶失落。
但不久,他們發覺這位年輕的客人說話很奇特,眼光和臉容綻放出奇異熱情的光芒。他高談闊論人類應有的理想,不久激怒了畢加索夫,於是,兩人展開舌戰,激烈的辯論使眾人眼界大開。這位名叫「羅亭」的青年善於詞令,論據合乎邏輯,鋒利的言詞反駁得畢加索夫顯得愚昧和乏力。一時間羅亭成了園莊的明星,人人都喜歡聽他的言論和勸告,有一天聽不到他的意見,整天便像灰暗起來。羅亭因而受到園莊的供養,得到安逸的生活,無須到處流浪。
一天,鄰近地主列玆堯夫因事到來,遇見羅亭,原來舊相識。他並不像旁人一般欣賞羅亭,只作漠然的招呼,兩人都感到不自然。列玆堯夫年輕漂亮女友問他對羅亭的看法,他卻只有嚴厲的批評,女友指他偏見而嫉妒羅亭紅透一方的地位而已。
不久,事情發展意料之外,園莊沉默的女兒娜塔利亞竟然愛上羅亭。早熟而美麗的少主人已經長大,覺得心靈與智慧已超越母親。她被羅亭熱切的言論征服,內心灼熱地燃燒着。羅亭也相信自己陷入情網,最後相約私奔。娜塔利亞母親得悉後極力反對,和羅亭展開談判。拖拉好一段時光,羅亭才感到改為離開她們母女才是正確的決定。於是,借了少許聲言要償還的旅費便離開園莊。書到此處,真令人替這對愛侶感到難受,這是他們正確的抉擇嗎?
多少年後,列玆堯夫和羅亭無意在旅店重遇,這時候他和羅亭已顯得蒼老。兩個少年相識的人再心無芥蒂,互相祝酒,談起少年往事。列玆堯夫回憶初見少年的羅亭也被他虛偽熱切的言論迷惑,影響他的決定而導致失敗,如今他不怪羅亭而只怪自己的。羅亭永遠用美妙空洞言詞迷惑他人,其實是不停迷惑自己,終於一事無成。此時列玆堯夫和他祝酒,大概事過境遷而又憐憫羅亭的緣故。若干年後,羅亭死於一次革命戰爭中,藉藉無名,沒有人再記起他。
剖析傳奇人物成敗
屠格涅夫用纖細筆墨寫下一個這樣能言善辯,高談理論,而一事無成的人,年輕時只感到是一個傳奇。年紀大了,竟然在社會上碰到兩三個這樣的人物。原來都是言語犀利,口上熱切,心冷如冰。因為太過聰明,自視高人一等,好指揮別人,不願務實。尤精於計較眼前得失,吝嗇助人,只愛自己,結果一生無成。小說反映世情深刻,令人低迴慨歎,感受至深。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