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香港前途談判的興趣,來自切身的感性認知。1983年9月底,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的談判出現波折,導致港元幣值急挫,香港人心惶惶,市面出現搶購物資風潮。當時我和母親到所住公共屋邨的超級市場購物,也在其他人搶米的氣氛下買了兩袋米回家。
香港問題 中英角力
筆者1990年代開始投身新聞界,曾採訪中英政制會談,並近距離接觸多位與香港回歸有關的政治人物。對筆者來說,1980年代以來中英雙方圍繞香港問題的角力,是「活的歷史」(living history),不是「死的歷史」。而筆者上世紀末開始研究香港六七暴動的歷史,也燃起我對圍繞香港前途問題的歷史的興趣,因為六七暴動結束後,英國政府開始部署如何處理香港前途的課題。
過去人們只能從新聞報道及政治人物在鎂光燈下的片言隻語,了解這段歷史的一麟半爪。近年英國國家檔案館逐步解封有關香港前途談判及香港回歸的檔案,為了解英方對香港問題的盤算及中英角力帶來契機。近十多年來,筆者收集了逾100份1960年代末期以來英國政府關於香港前途問題的檔案,部分檔案原訂遲至2049年才解封,經筆者及其他有心人向英國政府提出上訴而獲提前向公眾開放。
作為長期採訪政治新聞,包括與香港回歸相關事件的新聞工作者,能夠通過解密檔案「觸摸歷史」,了解當年無從得知的細節,例如英國和香港政府的決策過程、中英雙方官員在關上大門後的舌劍唇槍,是不可多得的機遇。能從檔案中得悉雙方官員在外交辭令背後相對真實的想法,往往令筆者感到喜悅,以至興奮。
筆者一向相信「檔案不騙人」(或相對不騙人),相關官員在保密的前提下,一般較暢所欲言地表達看法,因此檔案能反映當事人相對真實的想法(已解封的英國政府檔案,部分敏感內容被英國政府抽起,所以只能說「相對真實」)。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遺憾的是,中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檔案,可見將來開放的機會不高,未能為這段重要歷史呈現更全面的圖像,而這也是本書在現實條件限制下的不足之處。除了翻閱英國政府檔案,筆者能夠做的是參照不同媒體對相關事件的報道,務求達致相對客觀。
除了翻查英國檔案,作為歷史親歷者的前任港督衞奕信及彭定康,也回答了筆者基於檔案內容提出的問題,筆者也在書中引用2009年在北京訪問全程參與香港前途談判的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的內容,印證檔案內容。
筆者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六七暴動,港英政府平息左派發動的騷亂後,開始探討如何處理香港前途問題,因此本書是我的「六七研究」的延續。
本書面世之時,正值香港回歸25周年,北京承諾香港原有制度及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也過了一半。香港社會近數年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論持什麼政治立場,了解1970年代以來關於香港回歸問題的歷史,都具有重大價值和現實意義。
原刊於《英國檔案中的香港前途問題》書序,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