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江(Laurie Pearcey)來說,「發現」中國純屬意外。20年前的中國之旅,徹底改變他的人生軌跡,他從此對中國魂牽夢縈。
因緣際會 踏足中國
2002年高中畢業後,這位澳洲學生原本計劃利用「間隔年」到歐洲遊歷,才回老家升讀大學。「我原來打算遵循澳洲社會盛行的通過儀禮(Australian rite of passage),到歐洲背包旅遊。」
當時他的兄長在中國山東省中部城市淄博教授英語,金江憶述說:「那時候兄長跟我說:『幹嘛不在前往歐洲旅途中,趁機到中國走走?』坦白說,當年我對中國不感興趣,從來沒有到中國的念頭。但我相信兄長在那偏遠地方居住,必定感到寂寞,出於同情他,我答說:『有何不可?』 」
2002年隆冬某天,來自南半球的金江抵達北京,翌日登上長城「當好漢」。他說:「當時正下雪,氣溫僅攝氏零下30度,我目睹皚皚白雪覆蓋聞名遐邇的長城,嘆為觀止。我馬上着迷,沒有繼續前往歐洲。」他隨後到淄博一所中學教授英語,在這座毗鄰山東省首府濟南的城市待了一年。「我學會一些足以應付與計程車司機交談的山東腔普通話,讓我可以作自我介紹和簡單交談。」
「中國之行改變我的一生」
目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協理副校長(校外聯繫及推廣)的金江,迅即被中國文化、歷史和政治深深吸引。他表示:「我自此一帆風順,那次旅程改變我一生。」金江居留中國期間,最觸動他的是傳統與現代的水乳交融。他舉例說:「在中國,你會看到宋代建成的寶塔,工廠煙囪在旁矗立,或在民居內看到毛主席肖像下方擺放觀音雕像,而這些被視為正常不過的現象。」
對金江來說,這種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現象,不期然讓他聯想起中大「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
他返回澳洲後,在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修讀國際關係。當時他需要選擇修讀一門外語,中文是他理所當然的選擇。金江說:「我在大學時代修讀中國歷史、文化及哲學,後來到清華大學修讀中國政治。這20年來,我做的所有事情都與中國有密切關係,先後到中國大陸87次。」
金江首次踏足中國前不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北京並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當時世界對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那是開展聚焦中國事業的有趣時機。」
2006年,他與一批澳洲學生獲當時的中國總理溫家寶邀請,以促進兩國人民友誼的青年代表團成員身分訪問北京。訪問行程結束後,他選擇在深圳離境,取道香港返回澳洲。他表示,一直被香港深深吸引,「原因耳熟能詳:香港是東西方文化交匯點,充滿活力、國際化及多元化的特質。」
金江原任母校國際事務助理校長,在促進全球夥伴關係方面成績斐然。他任職高等教育界前,擔任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行政總裁,推動雙邊貿易及投資合作。
創校60周年 說好中大故事良機
上任接近一年之際,他正將目光瞄準如何向世界各地說好「中大故事」。金江說:「明年(2023年)是中大創校60周年,在中國文化而言,60饒具意義。第60個年頭是甲子的最後一年,象徵重生,這是說好我們故事極好的時機。」
他目前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協力籌辦2023年6月舉行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高峰會(THE Asia Summit),預計屆時世界各地400多名大學領袖出席在中大舉行的盛會,就「2050年亞洲大學的將來」各抒己見。
《中大策略計劃2021-2025》界定了4個主要研究範疇,包括中國傳統與現代、創新生物醫學、信息與自動化技術,以及環境與持續發展。金江談到首個策略範疇時表示,世界將因更多人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及政府而獲益。
他強調:「香港不應低估在協助世界了解和欣賞中國方面,所能扮演的角色。過去2年以來,40萬外國學生無法進入中國大陸,而香港是全國唯一向外國學生開放的地方。」
原刊於《走進中大》,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