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財政司司長:
您好﹗
拜讀去年12月27日你在網誌發表的《喇沙與我》,文章談及你畢業後不收分文,貢獻母校的經歷與感受,讓我感到汗顏,更感愧對母校,因我於畢業後,完全沒有回餽母校。你說你訓練學校的劍隊背後的推動力是 brotherhood,也就是因為這 brotherhood 的本土意識,讓你「每次置身舊生圈子,無論是叫口號或唱校歌,都令你覺得喇沙仔對學校那股近乎狂熱的歸屬感,和近年流行的所謂「本土」意識有着不少共通之處,兩者都是對本身的身分、傳統和文化,有着強烈的感情和自豪感,這種情感,大至國家民族,小至一間學校,都會存在,亦不只限於所謂傳統名校。」這是合乎邏輯的推論。
我從不懷疑喇沙的學生及校友對他們的母校沒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喇沙是香港的頂尖名校(喇沙小學全港排名第二,喇沙中學全港排名第四),試問誰不會以自己出身名校或身為名校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名校學生對母校有強烈的歸屬感並且作出奉獻是可以預期的。喇沙的成功,學生、校友及家長(按目前的世襲制度,父母兄弟是畢業生,優先取錄)對母校有強烈的歸屬感是原因之一,也是重要的原因。司長以自己的「對學校的狂熱歸屬感」期望把「香港政治」的「本土意識」轉化為「團結成一股正面、具建設性的力量,推動香港變得更好」的想法是正面的。但問題是我們的學生有歸屬感嗎?
過往,很多調查學生對學校歸屬感調查結果,都頗正面,但這些調查,大部分都只是問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的程度,而沒有透徹詮釋怎樣才是歸屬感。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是指同學在經過一段時期在學校的學習,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對學校產生了認同感、公平感、安全感、價值感、學習的使命感和成就感,這些感覺最終內化為對學校的歸屬感。這歸屬感讓學生產生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力和強烈的責任感,最後成為內驅動力而形成自我激勵,最終產生投桃報李的效應。這才是真正的歸屬感。
司長的成就及對母校的投桃報李,是「歸屬感」的典範。看部分香港的學生,上學不帶書包,一踏出校門,言行舉止全不顧學校的形象,更遑論自我激勵,為學校投桃報李了。我們的教學校教育,除了知識的傳授外,更應培養學生的歸屬感,是真真正正的歸屬感,不是數據的歸屬感﹗
司長文中,於喇沙和拔萃之學界比賽,把喇沙喻為「本土」,然則司長心中的「本土」,只是單一的喇沙,這觀念是否有「排他」成份?記得我在一所 Band 3 學校執教時,曾邀請某名校派遣他們的辯論隊到校,與我校的辯論隊進行友誼賽,好讓 Band 3 學校的學生有機會向名校的辯論隊學習,以收觀摩之效。可惜的是,那名校的學生不願與 Band 3 學校的學生接觸。錯誤的「本土」意識,隱含「自我」及「排他」的成份。作為教育工作者,最教我痛心的,是學生的「排他」及「主觀的抗拒」。
「本土」的正確觀念,該是「認識社區」。台灣是推行「本土教育」較為成功的地方。在台灣的各縣市,都有自己的「本土課程」。就以「高雄市國小本土教育資源網」所載的小學六年級的「本土課程」的教材「美在高雄」為例,其內容共四部份:其一為〈凝聚血汗的歲月〉,內容分五章,記述高雄由漁港變為商港的過程;其二為〈記錄生活的動感〉,內容分四章,記述高雄的古今建築、景物及青少年的文化活動;其三為〈豐富心靈的文化〉,內容分四章,包括融合族群、尊重多元的宗教、享受民俗及俗諺;最後為〈邁向願景的動力〉,內容分三章,包括建設、前進與享受高雄的現貎及把高雄發展為海洋樞紐的願景。(參見高雄市本土教育資源網),教材讓學生深入而全面的認識自己的社區,以培養學生對自己社區的歸屬感的同時,扶助別的社區。這樣的「本土」意識,是不是較為自己的利益而「排他」的「本土」意識更為健康?
我認同司長以歸屬感培養學生的「本土觀」。但在目前的政治形態下,這實在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唯有盡力而為。期盼有更多人,像司長一樣,以「近乎狂熱的歸屬感」,為正確的「本土教育」作出奉獻。新年伊始,謹祝 司長
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一位退而不休的老師
CW啟
2016年1月8日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