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連同另外兩名港大醫學院學者龍振邦及薛達近日聯名撰文,建議本港應該於夏季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讓社區透過低度傳播產生自然感染,加上疫苗接種,產生「混合免疫」,避免醫療系統崩潰。本社將原題〈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啟示:如何應對新冠病毒?〉的文章翻譯為中文,以饗讀者。
香港與內地一樣,擁有全世界最嚴格的新冠病毒防疫措施,其中包括對所有入境者進行必要的酒店檢疫。雖然極具破壞性的第五波疫情已經過去,社交距離措施逐漸放寬,疫苗接種率也在攀升,但病例數卻仍在不斷上漲,這不禁使公眾和想來香港的外地人開始質疑香港的抗疫前景。香港大學的袁國勇教授、孔繁毅教授、龍振邦博士和薛達博士對目前的形勢進行了評估,為香港在預計會來臨的第六波疫情中,如何走向混合免疫並恢復正常狀態提出建議。
隨着新冠毒病的病例宗數在本港逐漸攀升,特區政府已迅速表明控制疫情傳播的決心。公眾很支持政府專注於爭取早日通關可進入內地,以及向世界開放香港的機會。但是,細節決定成敗,在等待政府公布擬議的措施時,我們也應該回顧過去3年抗疫經歷的起伏、考驗和磨難,並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
預計年底推出加強劑疫苗應對變種病毒
世界各國政府必須在科學及其他考慮因素的基礎上制定流行病控制措施。但決策需要從基本的科學發現和已知的推斷開始。香港擁有一個強大的傳染病研究社群,其成員包括執業醫生。我們的研究人員也一直致力於對抗疾病的學術研究中──包括一個多世紀前的鼠疫(1894年)、近年的H5N1禽流感(1997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2003年)、H1N1豬流感(2009年)和H7N9禽流感(2013年)。對於這次的新冠病毒,香港的研究人員也一直在取得重大突破,這不僅得益於他們與本地公立醫院系統的密切合作,也要歸功於內地及世界各地同行的協作。
香港在今年年初爆發了新冠病毒的Omicron BA.2變種病毒的大規模疫情,估計有大約400萬至500萬人被感染。(香港大學的一個數據模型預測新冠病毒在3月初迎來第5次高峰,且感染人數會在一個月後下降10倍,這在之後得到了印證。)4月份病例數量迅速減少後,每日新增確診病例一直在緩慢增加,7月上旬增加至並穩定在每日約3000宗,這與中和抗體的顯著下降情況吻合。
但是,正如香港人現在通過個人經驗或媒體報道所了解的那樣,單是病例數字不應該引起恐慌。相反,有幾項指標顯示,香港的疫情實際上正在朝着風土病發展。首先,就發病率和死亡率而言,Omicron已經演變得更像是流感。高感染率與不斷上升的疫苗接種率相結合,確保了社會中存在高水平的混合抗體(即從先前的感染和疫苗接種中獲得的)。 6個月至3歲的兒童的疫苗接種應該很快也會獲得批准,這將促使達到更高的免疫水平。
其次,我們現在有高效的口服抗病毒治療方法,可隨時用於治療早期冠狀病毒感染,以防止發展為嚴重疾病。儘管自6月初以來,住院人數已經從500人增加到1000人,增長了一倍,但嚴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數依然很少,這主要與未接種疫苗或未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有關,其中大多數是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
最後,與Omicron匹配的加強劑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推出。這對嚴重新冠病毒感染者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甚至在香港進行了第二代Omicron匹配疫苗的臨床試驗。這些試驗進展順利,有關疫苗應該會在今年年底前可供使用。
現有的疫苗對Omicron的嚴重傳染有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香港的兩種疫苗,即BioNTech mRNA(復必泰)疫苗和Sinovac(科興)滅活疫苗的3劑量,對防止Omicron造成的嚴重疾病和死亡非常有效。
令人興奮的是,自2021年12月底第五波疫情開始,疫苗接種率一直在上升。現在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的人口達到將近93%,已接種第二劑疫苗的人口達到了90%。而第三劑疫苗的接種率為66%,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努力去增加這個數字。未來兩個月我們要努力推動疫苗接種率,尤其要推動長者的疫苗接種率。
傳媒相當關注Omicron的新變種類型,如BA.4、BA.5和BA2.75。儘管這些變種在傳播性和/或逃避免疫方面似乎比其他Omicron的變種更有優勢,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它們與以前的變種病毒相比,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事實上,無論是哪種變種病毒,事先接種新冠疫苗或感染病毒,都能有效防止感染嚴重的Omicron病毒。
根據世界上其他地方連續發生BA.1>BA.2>BA.2.12.1、BA.2.75、BA.4/5浪潮的經驗,香港不太可能再出現像第五波疫情那樣使醫療服務癱瘓並導致9000人死亡的嚴重疫情浪潮,這是在假設我們沒有看到另一個同樣具有高度內在毒性的免疫逃逸性變種病毒,或一個毒性抗原漂移的流感病毒的情況下。即使是在深切治療部(ICU)佔用率激增的情況下,只要有足夠的測試和抗病毒藥物儲備,用於以往冬季流感激增的措施就足以應對疫情。
新冠病毒將繼續存在
新型冠狀病毒永遠不會從地球上消失。它將像其他4種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和HKU1)一樣,持續感染人類。但是,當我們全球人口(包括香港和中國內地)經過重覆的疫苗接種(中和抗體+T細胞)和自然感染(粘膜+中和抗體+T細胞),牢固地建立起抗嚴重疾病的混合免疫力(粘膜+T細胞)時,它的臨床和流行病學影響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減少。 雖然冠狀病毒病與嚴重的流感不同,但現實是,它正在幾乎全世界範圍內成為流行病。
所有的冠狀病毒都易於感染上呼吸道,並經常在曾經感染或完全接種過疫苗的健康人群中引起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的感染。現在,完全接種疫苗的新冠病毒的死亡率僅在0.1%至0.2%之間。但是需要住院治療的長者和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9.1%,對於沒有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死亡率甚至高達25%。對於需要住院並有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新冠患者來說,死亡率預計會更低。
因此,最合理的行動方案是盡快實現混合免疫,以便生活能夠重回正軌。對入境旅客、高危人群和有症狀的病人進行廣泛的檢測,追踪接觸者,隔離病人,接觸者檢疫,以及社交距離等措施,只能是為疫苗接種爭取時間,使我們能夠向着流行病之路推進,為香港向世界其他地區開放鋪路。
為了在冬季之前達到最具保護性的混合免疫,以避免我們的醫療系統再次出現災難性的崩潰,我們應該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使我們的人口對嚴重新型冠狀病毒的背景免疫力在我們等待Omicron特定加強劑的過程中,通過自然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包括BA.2、BA.2.12.1、BA.2.75或BA.4/5)不斷增強。
我們需要在夏季的放寬期保護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以提高我們的混合免疫力。未接種疫苗的高危人群在外出時應始終配戴較好的呼吸保護裝置,如N95口罩或其等同物,不應參加摘下口罩的活動。所有未接種疫苗者的家庭成員應每天做快速抗原檢測(RATs),以便對暴露的高危未接種疫苗者迅速進行反向隔離或早期抗病毒治療。
在香港全面放寬防疫措施之前,我們的防疫措施重點或優先事項應該是什麼?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率──一劑(93%)、兩劑(92%)和三劑(78%)──都比香港的高。因此,借鑑新加坡的經驗,我們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實施疫苗通行證,特別是在市場和超市,使社區長者在接種疫苗後才走出住宅。
當所有的社會隔離措施放寬後,入境旅客只需居家隔離的時候,我們可以預見到什麼?根據新加坡的經驗,我們預計每天的病例數將在3000至21000之間波動(根據香港的人口調整,香港有700萬人口)。在高峰期,需要補充氧氣的住院人數將是100人左右。死亡人數將主要與不完全的疫苗接種和非常嚴重的基礎疾病有關。在夏季最好減少社會隔離和邊境控制,因為此時環境中的病毒存活率和空氣傳播率較低,感染造成的炎症損害也會降低。
接種疫苗的重要性
重要的是通過疫苗接種率的提升和低水平的自然感染(在新加坡,每天少於17000宗是持續檢測和報告數字的門檻)來保持人口對嚴重疾病的免疫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應該接種疫苗,特別是十分年輕的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疫苗通行證的使用應持續到下一個冬天過後。
抗病毒藥物的藥物干預應取代社交距離等非藥物干預,除了在室內場所普遍配戴口罩,以減少暴露於病毒的分量。在不可避免的第六波疫情中,應該在政府門診、私人診所、醫院和安老院有效地安排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和Paxlovid(帕克斯洛維德)的儲備,以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對於輕度感染者,應盡可能將護理工作分散到社區和安老院。
由於香港所有年齡組別的兒童中,很大一部分在第五波疫情中已接觸了新冠病毒,我們預計這種基線免疫力將提供強大的保護,以避免感染嚴重的新型冠狀病毒,從而使這一人群的嚴重疾病發生率,達到與過去冬季流感季節相當的水平。我們還希望復必泰新冠疫苗(Comirnaty/BioNTech Pfizer)將很快被批准用於6個月至4歲的兒童,這將為父母避免嚴重新型冠狀病毒提供了額外的防線。
我們一直在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測試與Omicron匹配的疫苗,包括國藥集團和科興─克爾來福(Sinovac-CoronaVac)疫苗。我們的目標是在兩個月內完成我們的研究,並在10月底前分享一些研究成果。我們希望使用這種疫苗或復必泰(BioNTech)的mRNA疫苗,這樣在香港的人就可以在新的Omicron mRNA疫苗和滅活疫苗之間進行選擇,這應該能夠比第一代疫苗更有效地提高我們對Omicron變種的免疫力。
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 香港的邊境政策應該怎樣做?
由於內地仍然實行清零政策,因此我們的邊境政策應該優先向世界其他地區開放。我們應該逐漸減少隔離期,達至居家隔離,並在到港時、到港首三日、第十日進行RT-PCR檢測,以及每天進行快速測試。而居家隔離和酒店隔離最終能以配戴7日電子手環的情況下進行RT-PCR檢測,以及在第十日進行其他測試所取代。改版後的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將在首7日禁止抵港旅客前往餐廳和酒吧。交叉感染會出現在隔離酒店,因為隔離酒店並非醫院隔離病房。
輸入個案並不會影響本地疫情。由於所有回程旅客均須接種疫苗,就算確診,也不會過多地增加本地醫療系統地負擔。
● 最佳的抗原測試和RT-PCR檢測政策是什麼?
抗原和/或RT-PCR檢測應部署在容易有臨床個案/疾病流行的環境,例如專門的邊境設施、醫院、診所和安老院。鼓勵社會大眾在懷疑自己確診時,自行進行快速抗原測試。高風險人士可以從指定診所和私營部門取購買抗病毒藥物,並在家中進行自我隔離。
圍封和強制檢測昂貴、麻煩和浪費。這些措施應該被廢除,因為我們需要低水平的病毒循環來增加我們的氣道黏膜免疫力。
現時的流感檢測機制能輕易地在學校、托兒所、幼兒園,針對新冠疫情來進行修改。現時學校的每日抗原檢測應被取消,因為家長應該要了解未接種新冠或流感疫苗的風險。而人們會衡量他們能承受多少風險來作出決定。
● 何時應對陽性檢測結果進行基因組測序?
通常,RT-PCR檢測對現時已知病毒變種已經足夠。而進行基因組測序的情況應限於受感染的入境旅客、疫情爆發和為了檢測新出現的變種和亞變種所進行的實驗。
● 我們對接觸者追蹤的政策應該怎樣?
接觸者追蹤應僅限於疾病流行的環境。例如住院設施、幼兒園、兒童遊戲小組和安老院。疾病源頭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能快速地為有風險的新確診個案開出抗病毒藥物。而在餐廳和酒吧進行的接觸者追蹤,只是為了保持對接觸者追蹤小組的訓練、保持公眾警惕和識別通風不良場所。
● 人們何時應該被隔離?
醫院隔離僅適用於疾病流行或有新變種出現的環境,但其在流行病學上或臨床意義仍不確定的時候。應鼓勵社區感染的確診者在家中隔離。社區隔離設施中的隔離措施應提供給有密切接觸者且有感染嚴重新冠病毒風險的病例,以及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病例。隔離也應該用上同樣的原則。我們不應該用不同的規則對待不同的變種。變體BA 2.12.1、BA.2.75、BA.4和BA.5可能會導致更多病例,但它們對醫療保健系統的影響將比第五波期間要溫和得多。如前所述,我們應該盡快停止對入境旅客的酒店隔離。
● 我們應該怎樣修改社交距離措施?
我們必須承認,疫情首兩年所採取的社交距離措施,在第五波疫情中效用不大。因此,除非住院人數、深切治療部入院人數或死亡人數急劇增加。否則,無論變異或病毒的情況如何,這些社交距離措施(不包括戴口罩,除非進行戶外運動)不再必要。我們應仿效一些例子,如新加坡,逐步放寬這些措施。
● 我們的疫苗接種策略應該是什麼?
我們應該把焦點重新放在疫苗接種上,以提高長者和慢性病人的接種率。而有關疫苗通行證的措施只能在第六波疫情後放寬。屆時,接近百分之百的人口會被感染或已接種疫苗,或兩者兼而有之。
● 基於新獲得的數據,我們該如何修改我們的疫情控制措施?
當有新變種由其他地方傳入,如果大部分人都已被感染或已接種疫苗,或兩者兼而有之,那麼這些新品種病毒便難以產生影響。即使有像Omicron一樣抗原性不同的變種,也沒有改變南非、印度和歐洲的住院率。
● 下一個冬天過後,我們應有何期盼?
具有不同程度免疫逃逸的新變種將繼續出現,但病徵會變得輕微,因為完全疫苗接種率有望超過 95%,混合免疫超過70%。到那時,我們應該放棄用於發現病例和監測的大規模 RT-PCR 檢測,僅將其用於指導臨床管理。而檢測只限於對有重症風險或需住院的病人,以便迅速進行抗病毒治療。由於疫苗接種率足夠高並且人群將具有足夠水平的混合免疫,因此應進一步放寬感染控制要求,將感染病例按隊列安置在病房便已足夠。這使得公立醫院能騰出病床床位有助紓緩3年來因非緊急服務暫停而累積起來的患者隊伍。
接觸者追蹤應僅限於尚未被確認的新變種感染的病例。即使是現在,我們也應該讓有接觸史和檢測呈陰性的醫護人員值班,避免社區病例上升,醫院人手減少的惡性循環。除了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外,每年該因應最新變種,加強長者和慢性病患者疫苗接種。
之後,生活基本上會回復正常。
英文原文刊於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亞洲環球在線》(Asia Global Online journal),按此閱讀英文全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