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樂韻敦煌》音樂會中的《敦煌五樂神》及《風與鳥的密語》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以敦煌文化為題,創作樂曲《敦煌五樂神》。取材自敦煌壁畫中,五件瀕臨失傳的古樂器包括尺八、奚琴、篳篥、籚笙、五弦琵琶。

很多中國古樂器,經古代絲綢之路的陸路及海路傳入,輾轉又流傳於中亞,並成為其他東亞民族樂器當中成員。而中國本身的民族樂器,就經歷各朝代的演變和改革過程中,出現新的樂器規格。例如現代的中國琵琶,就沒有完全保存五弦琵琶的演奏手法。作曲家譚盾透過現代的創作風格,讓這些失去了的樂器音色及風釆,從敦煌壁畫中復活過來。

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融合,一向是作曲家譚盾於創作上探索的素材,使人回憶起作曲家於廿五年前為香港回歸誌慶寫的作品 —— 交響曲1997《天地人》。3個樂章當中包括展示中國傳統農曆新年的舞龍及寓意吉祥的鳳,另外以大提琴、編鐘及管弦樂團既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亦帶動富時代向前的創造力,運用了中國古老的編鐘來表現最時髦的主題。

著名作曲家譚盾。(相片來源:Dong Hao)
著名作曲家譚盾。(相片來源:Dong Hao)

運用敦煌壁畫中失傳的古樂器,也許是喻示過去已存在的東西在變易當中,通過有機音樂體系成為創作元素。將不同風格、時代的音樂及聲響,融合於作品的再創作當中,反映出作曲家譚盾善用融合東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另一方面,在已存在的事物中變易而找尋新事物,如何可以放在東方的理念當中作詮釋呢?有學者就這一點,認為譚盾的作品,是受到《易經》思想的影響,即是以音樂表達宇宙萬物運動的規律。例如之前提及的《天地人》其中包括三首副樂章《火》、《水》、《金》,以五行元素表達大自然的和諧,天地萬物在永恒的和諧中合而為一。

從古代神話傳說,運用於現代通訊科技中超越時空的對話,進一步反映在譚盾的另一首作品《風與鳥的密語》當中。鳥是佛經與佛教繪畫常見題材,所以鳥的藝術在敦煌壁畫中亦佔一席位。此外,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有提到古代人將信函綁在鴿子的腳上,鴿子就能將信函送到對方的手裏,從而可見鳥曾經是幫助古代人通訊的動物。現代人不再飛鴿傳書,科技的發展帶給我們手機和以數據網絡通訊媒介,而這些亦成為了多媒體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風與鳥的密語》在鳥的主題上,與同場音樂會中史達拉汶斯基的經典管弦樂作品《火鳥》呼應。不過更重要的是作品透過手機和通訊科技,加上指揮與現場觀眾互動演出,把鳥於古代作為通訊媒介的概念上給予再創作。新一代的多媒體音樂創作人,非常熱忱於嶄新科技的運用,特別是帶出音樂演奏中的現場性,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溝通互動。譚盾以音樂啟示新一代的未來,同時以指揮角色與場內觀眾互動,帶出自然與科技的糅合。相信今次慶祝香港回歸25年的一系列活動中,包括今年8月24日至11月21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香港賽馬會呈現系列: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展覽,配合穿越傳統樂器與科技的《敦煌五樂神》及《風與鳥的密語》的演出,將帶給香港觀眾一個全新體驗。

譚盾與本地演奏家及由香港管弦樂團樂師、「管弦樂精英訓練計劃」團員及客席樂師,將於7月16日至17日假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譚盾‧樂韻敦煌」音樂會

節目詳情: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music/programs_1348.html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