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毅超、周林:人才培訓制度亟待改革 中美角力無阻外地投資

對於近年聽到許多理工科同學在畢業工作數年後,便認為創科產業的工作不適合自己,因而選擇轉行,查毅超博士感到不開心,並認為這是欠缺師長帶領的原因;而周林教授則建議港府改善私人投資環境,才能吸引學生投入。

香港今天的經濟結構單一,近年有論者提倡再工業化,以科技創新作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路向。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工業總會主席查毅超博士周六(6月18日)在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工商管理研究社周年公開論壇上表示,創科人才培訓是重中之重,要提供更多機會及彈性予本地的年輕人嘗試創科的滋味。

曾於美國工作多年的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卓敏經濟學教授周林則表示,本地大學的學習制度仍有規劃經濟的影子,大學生選修科目限制仍然很大,建議大學改革,避免學生畢業後才後悔。

生產服務業僱員  比例正不斷上升

查毅超博士指出,過去數年政府大力投入創科產業,令這個生態圈不斷發展。他認為,香港創新科技生態圈由3個版塊組成,包括本地研究、創新製造,以及金融,而科技園公司在過去不斷努力,幫助將許多優秀的創新想法轉化為實在的初創公司,包括Lalamove、思謀集團、商湯科技等都是具備「香港基因」的獨角獸。

雖然世界各地均有再工業化的傾向,但查博士認為,各地政策彼此之間可謂十分迥異。在香港,科技園正致力將旗下3個工業邨改革為「創科園」,但並非回歸到以往密集、單一化的工業模式,而是發展高端製造業,佔地少但增值潛力高。

為了配合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人才培訓必不可少。查博士提出了服務業、科研人員兩大培訓方向,並指出現時市場十分着重服務業人才,但是生產性服務業僱員比例正在不斷上升,而且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

查毅超博士指出,過去數年政府大力投入創科產業,令這個生態圈不斷發展。
查毅超博士指出,過去數年政府大力投入創科產業,令這個生態圈不斷發展。

周林教授:投資需要兩條腿走路

周林教授亦認為,創科成功的關鍵不外乎人才與金融。他指出,美國紐約近20年來也正在經歷很大的轉變,銳意變成全美甚至全球的創科中心之一,創科產業的就業人口已經達到30萬人,而募集資金亦由2012年的10億美元,大增至2021年約300億美元。回顧紐約創科產業的崛起,他認為充裕的私人市場投資(venture capital)是美國的優勢所在。

另一方面,美國成功的創科企業,創始人大部分是年輕人,而不像中港兩地以科學家居多。他認為這是美國的私人市場是基於想法(idea)好壞而決定投資與否,而並非創始人本身是否已經有很大的成就,令美國創科人才需要承擔的風險比香港的少。而香港由於大部分的基金均是由政府投資的,礙於要向納稅人負責,投資取向比較保守,因而年輕人能夠得到的機會比較少。

周林教授建議香港政府在規劃時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由政府注資,另一方面鼓勵私人的天使投資,以改善年輕人的創業環境,包括降低創業門檻、提升創業機會、加快項目推出市場的時間。而當市場吸引足夠多的年輕人展開創科項目時,也對私人投資基金是一件好事,形成一個良好循環。他直言,現時香港政府通過科技園的投資項目並不能廣泛地落實到年輕人的身上。

周林教授直言,現時香港政府通過科技園的投資項目,並不能廣泛地落實到年輕人的身上。
周林教授直言,現時香港政府通過科技園的投資項目,並不能廣泛地落實到年輕人的身上。

大學制度守舊  須提高選修彈性

至於我們需要如何培養人才?周教授以中大商學院的課程設計為例,所有學生均需要修讀3個學分的科技相關(digital intelligence)課程。另外,學院又不斷加設雙主修科(double major)課程,以加大通才的培養力求。

另一方面,中大商學院亦致力加強企業家精神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因為單單具備技術是不足夠的,學生需要充分了解客戶的痛點,以及具備企業家的冒險精神,才能在創科路上成功邁出第一步。中大在這方面可謂不遺餘力,正在開設許多平台如Centre for Entrepreneurship、PI Centre,以及與內地合作成立孵化中心。再進一步,便是打開校門,與不同企業合作,達至培養及供應人才的雙贏局面。

但是,周教授認為,本地大學的教學模式仍然相對封閉。他提及早年紐約市長邁克·布隆伯格曾舉辦競賽,邀請頂尖大學在紐約市內開設研究生應用科學中心,最後康乃爾大學及以色列理工學院獲得獎金及土地,開辦新校區,成為今天的康乃爾科技校區(Cornell Tech)。學校更會支持學生在市內創業,條件是學生成功後需要將部分收益贈予母校。

加上,外國大學的學生不用事先申報(declare)欲完成的主修科,可以在滿足主修科的修讀要求後才申報,相比香港預先規劃課程內容的要求更為開放,對學生的生涯規劃也更有彈性,本地大學應朝這方面改革。查毅超亦認同需要提高彈性,認為可以給夢想多多的一眾孩子更多嘗試的機會,以便他們尋找到屬意的工作。

康乃爾科技校區。(康乃爾Facebook圖片)
康乃爾科技校區。(康乃爾Facebook圖片)

給人才更多嘗試的機會

查博士認為,大學的實習計劃(Internship)也十分重要。他對於近年聽到許多理工科同學在畢業工作數年後,便認為創科產業的工作不適合自己,因而選擇轉行,而感到不開心。他認為這是學生欠缺帶領(coach)的原因。但相對周教授的提議,他認為不用跟足美國的模式,因以日本為例,雖然獨角獸崛起的比例少,但日本的創新科技文化卻不能說比美國低,反而大企業的影響較多。「獨角獸的成功比例並不是創科產業唯一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他指出。

但本地人才數量始終有限,查毅超認為可以向大灣區招手,開放更多位置讓內地生來港讀書;而港府也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的居住空間,打破房屋問題的限制。他提醒,這是7至15年內需要考慮的,而政府政策對於發展國際創科中心是主導力量。周林教授則認為,香港需要提供更多有意義的實戰機會,才能真正吸引人才來港。而政府在規劃時也必須視香港為一個「流動的城市」,不需要刻意着重培養本地或吸引外來人才,但提醒政府需要小心處理大量移民湧入時潛在的社會衝突。

至於融入大灣區,以至中美關係等政治議題會否影響創科意願和環境?查毅超博士指出,不要限制創業者在大灣區還是香港本地發展,科技(technology)與市場(market)是可以分開的。而人才需求、科技、資金和市場取向均視乎公司的定位。本地大學需要本着有教無類的理念來培訓創科人才。

查博士也指出,除了2019年反修例風波期間,即使中美關係惡化,仍然無阻外國資金投資本港,對於末來創科環境表示樂觀。周林教授也認為,香港有其獨特地位,中央政府不希望香港變成內地一個普通城市,令香港有較大的空間,在中美或東西世界之間斡旋,而兩個世界也不會完全隔絕。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