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十寶》──匠心傳承50年

「北山十寶」的文化價值是難以估量的。自金石學大盛於宋代,金石拓本與刻帖成為士大夫及江南文化的重要部分。直至清中期這風尚才南下至廣東,不少作品來自嶺南先賢們,有助了解廣東與香港的文化淵源。

2022年5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作出版的《北山十寶》隆重面世,這是首次以原色原大四色印刷,重現文物館藏10種已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稀有宋拓珍本。這出版項目籌劃經年,促進國內出版機構鑽研拓本印刷的技術,讓各地觀眾得以近距離欣賞宋拓沉着樸茂的墨色,以及宋代超卓的刻拓技術。如斯珍貴的資料公諸於世,對未來碑帖、書法史等相關研究必有裨益。《北山十寶》是書法藝術、刻帖工藝及印刷技術的結晶,預售期間已獲國內碑帖愛好者高度關注及好評。

一、一切從創館購藏策略開始

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李卓敏教授自1967年起兼任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以宏揚中國文化為使命,當時香港利希慎置業有限公司慨允捐贈中國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館(圖1)的全部建築費用。1971年9月文物館開幕,利榮森博士(1915–2007,圖2)擔任管理委員會主席,屈志仁教授出任創館館長。屈教授憶述創館之初「手空空,無一物」,需要向本地收藏家商借藏品辦展。

1973年協助策劃《蘭亭大觀》展覽的李棪教授(1907–1996)家藏宋拓《西嶽華山廟碑》,這是繼承自其祖父清代翰林兼著名學者書法家李文田(1834–1895)的珍本,更一度是清末收藏家端方(1861–1911)搜購的目標。當時利孝和先生(1910–1980)與利榮森博士向李棪教授購藏宋拓《西嶽華山廟碑》(圖3),並以「利希慎置業有限公司」名義惠贈文物館,這馳名全國的珍本於是成為文物館的奠基藏品。

 東漢《西嶽華山廟碑》(馬氏小玲瓏山館本/順德本),利希慎置業有限公司惠贈,館藏編號:1973.0678
東漢《西嶽華山廟碑》(馬氏小玲瓏山館本/順德本),利希慎置業有限公司惠贈,館藏編號:1973.0678

同一年,在《蘭亭大觀》展覽之後,藝術品經銷商借出展覽的南宋丞相游似(? –1252)舊藏10種《蘭亭序》拓本(簡稱「《游相蘭亭》」,圖4)寄存文物館,利榮森博士與屈志仁教授有感當時碑帖拓本少受青睞,以相同的預算可收集比陶瓷、書畫等品類更精彩的拓本珍品。

其中一種宋拓《游相蘭亭》(甲之二 御府領字從山本),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73.0618
其中一種宋拓《游相蘭亭》(甲之二 御府領字從山本),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73.0618

利榮森博士於是果斷地以個人名義購入《游相蘭亭》10種捐贈文物館。利博士與屈教授當時具前瞻性的決定,奠定了中大文物館享譽國際的碑帖收藏基礎。《西嶽華山廟碑》及《游相蘭亭》共11種宋拓本早在建館初期已入藏文物館,一直受到碑帖界重視,至2016及2020年更獲國務院審定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二、「北山十寶」的入藏與特色

自1973年起,經過23年「北山十寶」才相繼入藏文物館。這些珍本刊刻年代早至東漢、晚至南宋,它們的原碑或帖石不少已蕩然無存或殘損嚴重,「北山十寶」的文物價值是無可取代的。

(一)70年代入藏2種

1973年入藏的東漢《西嶽華山廟碑》(見圖3),是清代揚州鹽商馬曰璐小玲瓏山館及廣東順德學者李文田泰華樓的舊藏,題跋及鈐印者包括揚州八怪金農、桐城派文學家姚鼐、清代篆隸名家孫星衍、伊秉綬、趙之謙、學者嚴可均、龔自珍、陳澧、王懿榮等。《西嶽華山廟碑》的隸書集方整、流麗及奇古於一身,備受推崇,金農的隸書也直接受此拓本影響。文物館藏本字畫完整、拓印年代最早,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華陰本與四明本、東京書道博物館長垣本並稱,居「北山十寶」之首,是文物館鎮館之寶。

1979年入藏的宋刻東晉王羲之《十七帖》(圖5a–b),晚清由廣東鹽商家族孔廣陶嶽雪樓收藏,是傳世最早的「僧權全本」版本。此本有元至明代張雨、宋濂、姚綬、王世貞等名家收傳印記,並獲明清著名書家邢侗、王文治等題跋。此拓本收入29帖,均為草書,其中《兒女帖》王羲之談到自己有7兒1女,內外孫共16人,情真意切,讓人窺見書聖王羲之真摰的感情。

(二)80年代入藏3種

1981年入藏東漢《夏承碑》(圖6),曾為明清江南第一流的收藏家華夏真賞齋及陸恭松下清齋所收藏。此拓本首頁右上方裱邊上鈐有「寶」字朱文圓印(見圖6),由此可知這是清代碑帖大收藏家李宗瀚「臨川十寶」之一,而「北山十寶」的命名亦建基於此。此本有明清著名學者書法家豐坊、翁方綱、桂馥、吳榮光等題跋,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夏承碑》拓本,隸書結字開張,用筆富於變化,在明清隸書復興之際是不少書法名家的隸書範本。文物館於2015年以字帖形式出版此帖早已售罄,可見此拓本深受歡迎。

東漢《夏承碑》,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81.0126
東漢《夏承碑》,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81.0126

1985年入藏的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圖7a),有明代吳門書法家文徵明的公子文彭、清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姜宸英、碑帖收藏家李宗瀚及近代名家沈尹默的題跋,清代由《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及鹽商孔廣陶嶽雪樓遞藏。此拓本的原碑現藏西安碑林,碑石已斷裂,文物館本拓於碑斷之前,墨色蒼樸,刻拓精細,字與字之間的牽絲均細緻呈現。《聖教序》是唐太宗為玄奘法師奉詔譯畢《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而撰寫的序文,由弘福寺僧懷仁以唐太宗最鍾愛的王羲之書法集字而成,碑文「世民」等字缺筆,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圖7b)。此碑自唐代起即成為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範本,亦是行書碑及北宋「法帖之祖」《淳化閣帖》的先導。

1988年入藏的宋刻《淳化閣帖》泉州本(圖8),是南宋初年刻拓的孤本。《淳化閣帖》是宋太宗趙炅下詔王著甄選歷代法書摹刻於北宋淳化三年(992)的一套十卷叢帖,然而《淳化閣帖》原刻原拓已失存,文物館藏本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四種《淳化閣帖》重刻本之一,並且以筆法清晰地展現見稱。此本保留了用筆的輕重提按之外,摹刻尤其精善,墨色透顯紙上的簾紋(按:古代以楠竹織成紙簾,抄紙時紙漿停留在紙簾上留下簾紋,以松煙墨擦或拓於紙上便會顯出簾紋),字口清晰而不過於勁利,保留了王羲之書法的法度及韻致,令人愛不釋手。

此本是清代蘇州著名收藏家陸恭、潘奕雋等舊藏,題跋者包括顧蒓、吳雲、褚德彝、吳昌碩等著名學者及書法家。利氏北山堂於1987年在紐約拍賣會購得此本,令此孤本回歸祖國,意義非凡。另外,由於與蘇州著名收藏家的淵源,此本與上述《十七帖》獲選於2019年年底蘇州博物館的「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特展中展出。

宋刻《淳化閣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羲之書),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88.003
宋刻《淳化閣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羲之書),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88.003

(三)90年代入藏5種

1990年入藏的宋刻《汝帖》(圖9)是罕有的宋刻叢帖原石拓本,此帖刻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旨在教化汝州吏民讀帖閱世。由於帖石已不存,文物館藏本合共12卷,全套非常完整,並且經由清代首屈一指的廣東收藏家吳榮光及其從侄吳尚璁收藏,彌足珍貴。

宋刻《汝帖》,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90.0169
宋刻《汝帖》,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90.0169

1992年入藏的唐《九成宫醴泉銘》(圖10)是歐陽詢所書,由唐太宗的著名諫官魏徵撰文,無論文章及楷書均是歐陽詢及魏徵登峰造極之作。歐陽詢的用筆精煉穩健,果斷俐落卻不失優雅,此碑歷來被視為楷書典範。文物館本約拓於12世紀,墨色濃厚古樸,流傳有緒,清代經著名金石學者翁方綱題跋及鑑定,清至現代分別為鹽商汪令聞、碑帖鑑定家羅原覺等收藏。

唐歐陽詢《九成宫醴泉銘》,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92.0024
唐歐陽詢《九成宫醴泉銘》,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92.0024

1993年入藏的《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圖11)由李邕撰文並書寫,其行書向來備受元代趙孟頫、明代唐寅、董其昌等書畫名家推崇。文物館本墨色醇古,是12至13世紀的拓本,獲近代碑帖鑑定家王壯弘稱許「拓極精」。文物館本由著名收藏家吳榮光、潘仕成、黎兆棠、羅原覺等珍藏。冊後題跋纍纍,包括翁方綱、乾隆帝第十一子永瑆、英和(圖11b)、康有為、黃賓虹、羅振玉、梁啟超、王國維等名家,可謂星光熠熠。

1994年入藏的唐顔真卿《大字麻姑仙壇記》(圖12),是清末書法名家何紹基舊藏,他高度評價此碑,其楷書更直接受此拓本影響,風格雄渾,氣勢磅礡。文物館本以淡墨拓,與上海博物館戴熙題跋本及日本高島槐安居舊藏本比較,文物館本殘損最少,字口格外清晰,堪稱善本。

唐顔真卿《大字麻姑仙壇記》,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94.0061
唐顔真卿《大字麻姑仙壇記》,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94.0061

1996年入藏的米芾《英光堂帖》第三卷(圖13)是唯一保存此帖宋代原刻面貌的拓本冊,書者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行、草書以筆勢俊邁、沉著痛快見稱,摹刻難度極高,碑帖學者張伯英讚譽此帖「宋本僅存,無一偽書,摹勒之妙,不減墨蹟」,可見此帖是北宋書法藝術與南宋刻帖技術的代表作。此本經著名金石學家兼書法家何紹基、楊守敬校正及審定,是上海藏書家徐渭仁舊藏。

宋刻米芾《英光堂帖》,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96.0156
宋刻米芾《英光堂帖》,北山堂惠贈,館藏編號:1996.0156

三、文物館的研究積累

上述珍貴拓本的蒐集與購藏主要在屈志仁館長(1971–1981在任)及高美慶館長(1981–1999在任)任內完成。文物與研究通常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自1977年起,文物館出版的碑帖圖錄及相關研究包括《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順德本)》(1977、1999)、《中國碑帖與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1)、《宋搨英光堂帖第三卷》(2003)、《祕閣皇風:〈淳化閣帖〉刊刻1010年紀念論文集》(2003)等,大部分研究由林業強館長及藝術系李潤桓教授主持。《西嶽華山廟碑》及宋拓《淳化閣帖》版本的研究,當時逐漸成為學界的重要參考。

四、《北山十寶》的誕生

(一)「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展覽及「北山十寶」的命名

筆者於2001年在文物館參與香港研究資助局贊助的「宋拓《淳化閣帖》綜合研究」(圖14)。至2011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文物館主持「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的展覽策劃及圖錄編撰,整理了北山堂所捐贈2000多件拓本,以書法藝術、版本、年代、罕有程度、刻拓質量等初步評級,發現《游相蘭亭》及另外10種宋拓質量非凡,由於當中包括真賞齋本《夏承碑》屬於李宗瀚舊藏的「臨川十寶」之一,此名號早已馳騁宇內,筆者於是以「北山十寶」命名北山堂捐贈最珍貴的10種宋拓,以突顯「北山十寶」淵源有自,以及其於版本學與碑帖收藏史的超凡價值。

於上海博物館考察《淳化閣帖》,左起:許忠陵、莫家良、李潤桓、何碧琪。
於上海博物館考察《淳化閣帖》,左起:許忠陵、莫家良、李潤桓、何碧琪。

(二)發表研究及申報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文物館藏《西嶽華山廟碑》、《英光堂帖》卷三及《淳化閣帖》泉州本在十多年前已廣為人知,為了提升「北山十寶」中其他珍拓的知名度,筆者陸續於杭州西泠印社、中國書法家協會等知名機構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或國內核心期刊發表關於《夏承碑》、《集王羲之聖教序》、《李思訓碑》、《十七帖》等研究,並於2014年為「北山十寶」5種珍拓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雖然當時已錯過初審,但由於拓本質量極高而申報資料齊備,加上文物館是首個香港申報的機構,因此獲專家小組重視並推薦直接進入覆審。2015年9月筆者獲北京故宮博物院邀請,於該院90周年院慶「《石渠寶笈》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大字麻姑仙壇記》研究,當時順道拜會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兼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先生。

同年10月,「北山汲古:碑帖銘刻拓本」展覽及圖錄(圖15 a–b)向公眾介紹70種館藏善拓精品,展覽及圖錄正式使用「北山十寶」之名號,獲得積極社會反響及廣泛報道。當時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發來賀信,恭賀本館申報的8種珍拓(「北山十寶」5種及「游相蘭亭」3種)已列入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推薦名單。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施安昌先生於展覽講座中代表國家圖書館祝賀文物館,申報「名錄」及「北山汲古」展覽締造了文物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合作的契機。

2016年3月文物館8種珍拓正式獲國務院批准列入第5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16),其中《淳化閣帖》泉州本及《游相蘭亭》「領字從山本」參展於同年7月由文化部(現為文化和旅遊部)及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民族記憶 精神家園:國家珍貴古籍展」(圖17),筆者負責統籌借展事宜,並為國家圖書館與國家典籍博物館以「北山汲古・文脈延綿」為題主講講座,向國內觀眾介紹香港珍藏碑帖(圖18),同時與張志清副館長及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同寅討論「北山十寶」出版的合作計劃。

(三)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與文物館達成出版協議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是文化部主管、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的中央級出版社,獲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為一級出版社。筆者回港後,出版計劃獲姚進莊館長支持,經過近半年的洽談,終於在2016年12月6日簽訂出版協議,「北山十寶」列入《海外中華古籍珍本叢刊》系列,於2022年或之前以「珍藏版」刊行。

(四)申報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及東京參展

其後,筆者繼續準備為5種「北山十寶」及7種「游相蘭亭」申報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至2018年初透過東京國立博物館富田淳先生與書道博物館鍋島稻子主任研究員的引介,於上述兩館、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及京都國立博物館考察相關版本,進一步鑑定「北山十寶」中《十七帖》、《集王聖教序》、《李思訓碑》等珍本的年代及版本。由於這機緣,富田淳先生(現任東京國立博物館副館長)洽談商借「北山十寶」中《九成宮醴泉銘》、《集王羲之聖教序》、《李思訓碑》及《大字麻姑仙壇記》4種珍拓於蜚聲國際的「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中展出(圖19a–b)。

至2020年,文物館申報的12種珍拓,連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15種善本獲國務院批核列入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cuhk-rarebook/precious) ,加上2016年已列入的文物館8種拓本,香港中文大學合共35種碑帖珍本及古籍善本獲入選,在港澳地區無出其右。

(五)文物館50周年及「北山十寶」圖錄面世

由於新冠疫情等原因,「北山十寶」圖錄的編輯工作一度暫停。由於2021年9月是文物館金禧館慶,去年起加快編輯進度,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王燕來先生、文物館設計主任盧君賜先生與筆者數次就選紙、原拓尺寸、色彩、色溫、光度、對比等方面,以出版社彩色打樣稿與原件校對及反饋,出版社團隊多次赴天津印廠審閱印稿及調試油墨。並以「北山十寶」字樣精心設計花紋,訂造類似織錦的綢布作為封面,以書畫鑑定學者傅申教授「北山十寶」書法作封面題簽,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與文物館雙方精心經營,《北山十寶》終於在文物館五十周年年度之內問世(圖20)。

《北山十寶》圖錄(共13冊,其中2冊)。
《北山十寶》圖錄(共13冊,其中2冊)。

總結

「北山十寳」本身亦是一部書法及碑帖發展史。《西嶽華山廟碑》與《夏承碑》,王羲之《十七帖》與《集王羲之聖教序》,歐陽詢《九成宫醴泉銘》與顔真卿《大字麻姑仙壇記》分别代表了漢代隸書、晉代行草書及唐代楷書的書法高峰及經典。至宋代,人們以精良的纸、墨,通過摹刻及拓印技術製作書蹟複本,《淳化閣帖》及《汝帖》等叢帖應運而生。這些猶如百科全書式的書法圖錄,代表了宋人對於上古至五代書學演變的回顧及總結。《英光堂帖》刻入北宋米芾法帖,反映東晋王羲之筆法在宋代的復興及新變,此帖更是書法藝術與摹刻工藝渾然天成的傑作。

此外,「北山十寶」的文化價值是難以估量的。自金石學大盛於宋代,金石拓本與刻帖成為士大夫及江南文化的重要部分。直至清中期這風尚才南下至廣東,全國知名的碑帖收藏家如吳榮光、葉夢龍、潘仕成、孔廣陶等異軍突起。「北山十寶」不少來自嶺南先賢們,有助了解廣東與香港的文化淵源。

利氏昆仲資助建立中國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館,利榮森博士更一直為文物館充實碑帖、書畫、陶瓷等藏品,這蘊含著北山堂對於弘揚中國文化代代相傳的堅持及熱忱。利榮森博士嘗言:「余向感文物館庋藏及展覽之要義,旨在中國文化之繼承發揚,兼及中國文物藝術之鑑賞研究;既服務於社群,亦有助於學術。」《北山十寶》問世見證了50年前北山堂愚公移山的睿智及遠見,亦是對國內碑帖研究社群與學術界的回饋。

明年適逢香港中文大學成立60周年,文物館正籌劃「碑帖瓊林:《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珍本(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特展(暫名),除了讓公眾一睹古墨樸茂的珍拓與書法之美外,同時領會香港先賢與代代相傳的學者們為傳承中國藝術與文化鍥而不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