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19:10:4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操練真是洪水猛獸?

毋庸置疑,全港性系統評估已經異化,給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帶來沉重壓力,甚至變成不合理的壓迫,但我們應該一刀切地將所有形式的操練污名化嗎?
近月,有關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存廢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各方就「評估」和「操練」問題均有所反思,有人認為評估已失去原意,淪為過度和惡性操練,扼殺學童全人發展和快樂童年;也有人認為評估能提供有效回饋,讓師生反思學習成果,知所改善,有保留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過程中,部分人視「操練」為洪水猛獸,欲除之而後快,恐怕或會出現「把嬰兒連洗澡水一起倒掉」的情況。
 
毋庸置疑,全港性系統評估已經異化,給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帶來沉重壓力,甚至變成不合理的壓迫,不但有失原意,更破壞學校教育生態。究其成因,有以下數端:
 
第一,將評估工具變成問責工具:自全港性系統評估推行以來,教育局將其成績作為評量學校效能的指標之一,透過外評和向辦學團體施壓等手段,促使學校提升達標率。壓力自然由校方而及教師,由教師而至學生和家長,令評估嚴重變質。
 
第二,衍生過早和惡性操練:為提昇學生全港性系統評估成績,部分學校全面開動「操練列車」,小一二或中一起已訓練題型或考核內容,為學子購買補充練習進行密集操練,甚至本末倒置,求學只為求分數,不問學子是否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只求熟習應試模式和策略。
 
第三,破壞既有課程規劃:由於全港性系統評估考的是基本能力,考核範圍只是中小學課程的小部分,故部分學校為求提升成績,將課程進行校本調適,盡量為「全港性系統評估」服務,刪削與評估無關內容。一則集中精力應試,一則避免學子混淆,嚴重影響莘莘學子的根基。
 
第四,扼殺全人發展:由於中小學有縮班殺校的壓力,部分學校千方百計「催谷」成績以奮發圖「存」。於是,課外活動時間被扼殺,家課數量寧多勿少,假日或放學後補課唯恐不及,不但影響學子全面發展,家長的親子活動也被迫讓路,各方深受其害。
 

苦學可成才 操練不可廢

 
話得說回頭,上述惡性操練固然令人深惡痛絕,但我們應該一刀切地將所有形式的操練污名化嗎?所謂熟能生巧,古人亦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少學習內容和基本能力,都要經過反覆重溫和練習,方能牢固掌握,否則會陷入「不學無術」的境地。數學科背誦乘數表,中文科熟讀古典名篇名句,都是不少教育界人士公認的學習法門。至於愉快與痛苦的問題,古人又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中國傳統對刻苦求學實在推崇備至,勤學苦讀的文化由來已久。筆者當然不是要今日的學子重回往昔「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的歲月,但以努力改善學業成績,恐怕仍是不少港人的核心價值。事實上,不少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地區和國家,其學子在不同的國際考核中屢獲佳績,相信或多或少與上述傳統有關。況且,如果課程和練習設計得宜,循序漸進,學子在求學過程中也會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加強持續學習的動力,其學習過程實不能只用一個「苦」字概括。
 
從現實角度來說,本港同齡學生入讀大學資助學位課程的比率只有約1/5,透過公平競爭入讀名校或優質學校仍是不少家長夢寐以求的事,所以適當操練以提升學子競爭力和社會流動能力,特別對出身基層的人士來說,恐怕仍會得到相當認同,學校又豈可因噎廢食,全面向「操練」說不。
 
要言之,「惡性操練不可再」,但「廢棄操練不可為」,還望社會各界在討論全港性系統評估的問題時,客觀審視「操練」的優劣得失,讓各方在反思中澄清評估和操練的目的,善用評估的數據,為學子進行合情合理合適的學習訓練,在鞏固學習水平的同時,毋忘全人教育和人本教育的南針。
 
(封面圖片:Pixabay)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