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按:人口與教育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係。「七普」數據揭示了哪些人口變化新趨勢?教育基於人口規模與質量、結構與空間布局的變化,如何做出相應的優化調整和規劃布局?[1]
受教育年限比立國時多5倍
在調整學制年限設置的差異與變化,以及各級教育的實際完成情況等因素影響後,Barro-Lee數據[2]的估算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15至64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8.99年)比2010年增長0.74年,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1950年)同一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5倍。
縱觀人口教育發展歷程,近幾十年來,我國勞動年齡(15至64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近似線性的增長趨勢,年均增長幅度在0.1年左右;也即,全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致每10年增長1年。
從人均教育水平歷時變動的具體軌跡來看,1975至1980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速最快,5年間增幅達0.91年,這可能與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高等教育恢復後補償性的教育發展有關。其餘時間,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長幅度基本保持在每5年增長0.3至0.7年的水平;也即,年均增幅在0.06至0.14年。
中國教育持續處於世界中等水平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速明顯放緩,前20年累計增長1.2年。這可能與相應時期人口年齡結構快速老化有關。利用Barro-Lee數據中世界各國在1950—2015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估計結果,可以對比各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長情況。
從各時期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來看,中國教育發展狀況持續處於世界中等水平附近。目前,我國15至64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於多數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個別國家如土耳其除外),同時也低於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不少國家。與世界其他人口大國相比,中國的教育發展狀況也大致處於中位水平。
以各國教育發展歷史為參照,202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約相當於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略低於日本、韓國等亞洲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水平。由此可見,現階段我國人口教育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相當的差距,大力發展國民教育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根本要求。
提升國際競爭力 須加快教育發展
從人均教育水平的發展速度來看,Barro-Lee數據顯示,2010—2020年,中國15至64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長約0.7年,與同時期韓國人均教育水平的增長幅度接近,略高於美國、加拿大、日本等教育發展較早的國家,也高於經濟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不過,與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相比,目前中國的教育發展速度明顯偏低。
此外,其教育發展速度也不及經濟發達國家在經歷同等教育水平──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9年左右(8.5至9.5年)──時的平均速度,後者大約每10年增長近1年(0.96年)。這些數據意味着,提升我國人口教育水平的相對競爭力和國際位置,亟須加快教育發展速度。
注:
[1] 文章來源:《教育研究》2021年第11期,〈中國人口教育發展的特徵、結構性矛盾與下一步思路──基於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和相關人口教育統計的發現〉,牛建林文)
[2] Barro-Lee數據以各國歷次人口普查和主要抽樣調查結果為基礎,對1950年以來各國分年齡段的人口教育狀況進行了統計和擬合估計,並在調整各國教育體系年限設置、各時期人口教育完成情況(如輟學)和年齡別人口死亡率的基礎上,對未開展調查的年份進行了插值和預測。經過反覆應用和檢驗,目前該數據已更新到第3版,數據的質量和國際可比性得到了印證。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