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下稱華永會)100多年以來積極參與推動社區及地區活動,舉辦多項「善亮人生」教育計劃,向公眾傳遞正向的生命信念,推動生命教育,令社會大眾認識、探索及珍惜生命。華永會過去十多年來透過不同規模的生命教育項目,關注年輕人成長的需要。
是次「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下稱項目)得到華永會的鼎力支持,由香港教育大學(下稱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下稱中心)李子建教授及教大團隊主辦,以「認識生命」及「愛護生命」為主題,在兩年間舉行了多元化的綜合生命教育活動,同時製作網上資源,讓年輕人及社會大眾對生命教育中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反思生命的意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終‧生‧大事」 生命教育項目
華永會與中心於2019至2021期間,開展以生死教育為切入點的生命教育項目,協助年輕人「認識生命」:討論生命的客觀定義和不同宗教、文化對生死的看法,肯定生命的價值,反思人生的終極意義,了解作為有限存有的人為何而活;「愛護生命」:藉着面對死亡,反思生命的可貴,進而學關懷身邊的人和事,欣賞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期望可以活出積極的人生。項目邀請不同持分者參與,在社區不同層面推廣生命教育,擴闊生命教育的接觸面,增加項目影響力的持續性。
「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體現了多元取向推動生命教育的策略:
首先,本項目透過3個層面啟動生命教育:在研究層面上,進行香港生命教育項目經驗檢討,檢視香港過去10年間300多項生命教育項目的成功要素,並就未來生命教育計劃提出建議。在教育層面上,邀請知名的宗教人士、生命教育專家及生命工作者如醫護人員、善終服務從業員等,舉行研討會及工作坊,並製作生命教育短片,為年輕人及社會大眾提供網上學習資源。至於社區參與層面,本項目以線上參訪活動、生命教育多媒體創作比賽及社區服務等不同活動讓參加者以第一身體驗,反思生命。
其次,藉着網絡系統,本項目成功地連繫了中、小學教師、學生、家長、職前教師、社福機構、宗教團體、醫護人員及社會大眾,讓生命教育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之中,共同推動生命教育。
第三,本項目的活動主題多元綜合,既有探討生死觀的訪問及座談會,又有具文化及藝術氣息的宗教建築參訪、墳場壁畫製作、親子繪本閱讀,更有多媒體創作比賽及秋思燈籠製作與社區服務,期待社會大眾通過參與過程,增加對生命教育的認識,也讓年輕人與各界連結,探索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價值。
分享成果 拓寬生命教育
在華永會及各界的支持下,本項目剛於5月13日舉行網上成果分享會,總結經驗、進行交流。
華永會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博智先生致辭時指,「終‧生‧大事」項目配合華永會「永懷人生」及「善亮人生」的發展理念與方向,以多元化主題滲透社會各個階層,將生命教育帶入社區,成果豐碩。項目亦能配合華永會對生命教育的信念,鼓勵年輕人「認識生命」,反思生命的意義,再由「愛護生命」、「珍惜生命」及「尊重生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創建正向美好的人生,從而活出「善亮人生」,能為生命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來年2023年,正是華永會創立110周年紀念,華永會將會在這些成功經驗上,持續推動生命教育及正向思維,貢獻社會。
聖雅各小學張勇邦校長亦強調,仰賴華永會的慷慨支持,學生可以參與有意義的生命教育活動。在巧妙結合生命教育及傳統文化的「秋思燈籠活動」中,學生親手製作燈籠,寫上祝頌語後再贈予長者。張校長欣賞本社區服務環節,既能讓學生從文化角度認識生命教育,又可親身實踐對長者的關懷,學會尊重生命,體會生命的可貴。張校長認同本項目的多元化主題及活動手法,能配合學生的成長需要,結合學習與體驗,有助學生內化生命意義及正面價值觀。
「終‧生‧大事」項目團隊感謝華永會策略及質素保證委員會委員,按中文筆劃順包括陳穎文女士、麥鉅然先生,以及林曉雅女士、溫麗司女士、簡兆麟先生、譚領律先生的支持和指引,以及余君偉教授、何緯豐博士、周柏豪先生、徐區懿華女士、曾力山先生、曾鳳珠女士、黃淦先生及譚建忠先生在生命教育多媒體作品評審中的努力,使活動得以順利舉行。有關「終‧生‧大事」項目的內容,可參考「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計劃。
是次分享會還有主題分享,及前線老師及活動參加者分享心得,精彩內容將於下期與大家分享。
「終‧生‧大事」項目團隊成員包括羅天佑博士、區婉儀女士、江浩民博士、周慧儀女士、梁建業先生、李燕紅女士、謝夢女士、吳振釗先生、楊穎東先生、李樂嘉女士、梁曉楠女士、張靜文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