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外滙基金錄得2001年以來最大季度虧損達638億元;若以香港人口730萬計算,即平均每人蝕8,740元。回顧第三季的環球股票、外滙、債券及商品市場皆具波動性風險,當季恒指更曾暴跌逾5,000點,因此基金表現欠佳亦屬事出有因。然而,正因為環球經濟及股市前景難以預測,未知風險處處,筆者認為外滙基金更應按不同資產部分,設置不同類型的資產配置。筆者認為,市場有升有跌,外滙基金在市況不好的時候有虧損,無可厚非,不過問題是,整個資產表現的披露卻有所不足。
三種功能應分開配置
眾所周知,外滙基金的最大功能是維繫本港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健及安全性,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基本上,它的總資產由三部分所構成:
(一)貨幣基礎:外滙基金必需時刻穩定港元兌美元滙價,故資產需要大量流動性,以應付必要時變現及運用,令貨幣基礎資產幾乎不能動用;(二)財政儲備:只需要預留政府未來12個月的開支水平,餘下資產應可用作投資,(三)累計盈餘:屬於外滙基金多年以來靠投資累積的收入,基本上完全可以動用投資。
其實,既然這三部分的風險和回報預期完全不一致,這三部分其實是需要三個不同的資產配置。惟有清楚披露三個不同的資產配置,再討論其相對回報和風險,才有意義。現時的做法,是含糊的溝在一併討論。就金管局截至9月底的資料顯示,外滙基金總資產規模高達3.29萬億元,而其資產配置當中有接近70%持有債券,另外約30%分散投資於港股、海外股票及外滙等工具。
基金經理操作應透明
另外,外滙基金亦應與固定的基準指數作出每季度比較,例如恒指、MSCI環球指數或其他指數均可,這樣才能讓市民清楚知道外滙基金的表現是跑贏大市、與大市同步、抑或跑輸大市,讓市場及媒體都可以給予外滙基金更加公平的評價。尤其是,如果能有三個不同的基準指數,量度三個不同的資產配置,以配合外滙基金中三個完全不同的部分。
最後不得不提,外滙基金約有20%資產由外聘的基金經理負責,他們主要負責投資所有上市股票組合及其他特殊資產。筆者認為,為求讓外滙基金更有透明度,金管局亦應有一套標準的監測系統,公開其監督的基金經理的投資表現及操作策略,以保障基金及市民的投資回報利益。
原文刊於iMoney,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