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孤獨

現代人在不知不覺中選擇了孤獨,因為他們以為科技已經征服了寂寞。一個充斥着機械朋友和機械情人的未來世界是否不遠矣?在未來人類與機器的關係將會如何逆轉?

疫情之下,世界倍感冰冷孤寂。所指的疫情,並非新冠肺炎,而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寂寞大爆發」(loneliness pandemic)。這是任教於倫敦大學學院的經濟學家赫茲(Noreena Hertz)的驚人發現。在新書《寂寞世紀》(The Loney Century),赫茲描繪了一個分崩離析的世界。愈來愈嚴重的「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指人與社會完全或接近完全缺乏聯繫的狀態)不止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也對民主制度構成威脅。

世界何以至此?赫茲列出一張清單:智能電話、零工經濟(gig economy,指自由工作者、獨立承包商及臨時或兼職的企業僱員)、宅經濟(contactless economy,指消費者足不出戶但很多需要都會得到滿足)、一人家庭興起、家庭式小店沒落等等。

但她認為罪魁禍首是上世紀80年代,以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美國總統列根為主要推手的新自由主義革命(neoliberal revolution)。他們二人推崇備至的自由市場原則將貪婪和自私提升為美德,不但扭曲了經濟關係,更侵蝕了人際關係。

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左)和美國總統列根,主要推動新自由主義革命,將貪婪和自私提升為美德。(Wikimedia Commons)
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左)和美國總統列根,主要推動新自由主義革命,將貪婪和自私提升為美德。(Wikimedia Commons)

在網上躺平  與手機共存

事情可能更複雜一點。真正的問題不是「現代人為何孤獨」?而是「現代人為何選擇孤獨」?以美國為例,2018年,多達1/4的美國人自言在過去12個月內沒有與人發生性行為。在同一大型調查,只有不足四成受訪者表示每周有一次或以上性交,較1996年下降16個百分比。社會學家稱這個現象為「性旱災」(sex drought)。這當然與美國的人口老化有關,但更大的原因是年輕一代的性趣大減。

年輕人性趣大減,因為他們找到「更好的事情可做」。這些「更好的事情」就是「在網上看與被看」(to see and be seen online)。的確,「在網上躺平,與手機共存」已成年輕一代的主流生活方式。網上的一切似乎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毋須以身犯險就可以經歷形形色色的多姿多彩。

性,本來就是「高風險活動」。它可以令人如登極樂,也可以令人焦頭爛額,甚至粉身碎骨。難怪愈來愈多宅男宅女寧願終日流連色情網站,也不想玩那累人的「約會遊戲」。但終日流連色情網站是要付出代價的,今日那麼多年輕人患上「性厭食症」(sexual anorexia),並非無因。

奇斯列夫在新書《關係5.0》中,描繪了一個充斥着機械朋友和機械情人的未來世界。(Amazon圖片)
奇斯列夫在新書《關係5.0》中,描繪了一個充斥着機械朋友和機械情人的未來世界。(Amazon圖片)

科技成為人類關係夥伴

現代人在不知不覺中選擇了孤獨,因為他們以為科技已經征服了寂寞。任教於希伯來大學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奇斯列夫(Elyakim Kislev)在新書《關係5.0》(Relationships 5.0)中,描繪了一個充斥着機械朋友(robot friends)和機械情人(robot lovers)的未來世界。

他指出,到目前為止,科技在日常生活中僅擔當媒人(matchmaker)的角色,把人聯繫起來。不過,在未來30年,情況將會逆轉。科技會由「促進者」和「服務員」(facilitator)搖身一變,成為人類的「關係夥伴」(relationship partner),可以自行滿足我們的生理、情感和社交需要。

奇斯列夫預期,人工智能很快會通過所謂「圖靈測試」(Turing test)。圖靈測試是電腦科學家圖靈(Alan Turing)設計的思想實驗,旨在檢視機器能否顯示與人相若或無法區分的智能。這意味着在不久將來,電腦和機械人可以跟我們以「同類」的方式相處。所謂「關係5.0」,就是人類與機器在未來的關係。

原刊於《亞洲週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林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