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稜稜風骨軍閥吳佩孚〉
吳佩孚通電表示建議南北議和後,又領銜率部請總統馮國璋電文下令主和,表示長江三督帥一體同意議和。三督帥全是以曹錕為首直系,吳亦要求撤出湖南換防。表明與段祺瑞的皖系抗衡,這便是直皖戰爭的伏線。
電文一出,西南將領譚廷闓等立即響應,廣東軍政主席岑春煊來電贊成,西南各省將領及民間團體紛紛通電附和,一致表示擁護吳佩孚,全國人民太討厭內戰了。但段祺瑞仍不肯下停戰令,要武力統一全國。
直皖大戰
吳佩孚向北京政府再三申請撤出湖南,段就是不理。吳佩孚鑑於時局氣氛,不再理會北京政府,自行與粵軍、湘軍、滇軍、桂軍在衡陽簽定撤軍協議。吳以一師長地位取代政府,對南方軍單獨媾和,其實他得到上司曹錕的默許,曹亦有心抗衡段祺瑞。
民國八年馮國璋逝世,曹錕成了直系首領。民國九年,吳佩孚鎮守洛陽,招賢納士、籌餉練兵,擴充實力。斯時,曹錕和吳佩孚開始在公開場合,批評段祺瑞政府的種種失誤:用人不當、禍國殃民。皖系這時知道,直系是要造反了。
到民國十年吳佩孚已擁有十餘萬兵力。其後吳佩孚又奪得兩湖,直系顯然佔有中國的半壁河山。雙方都請關外張作霖入關調解直皖矛盾。張作霖迅速入關,進駐平津一帶。打算坐收漁人之利。然陸建章突然被殺而挑起直皖之戰。
事緣陸建章安徽人,本是皖系人馬。因橫徵暴斂,被陝西陳樹藩率兵趕走,陳再投靠皖系,又被接納。陸建章感到被棄,自此與皖系決裂,聯手直系奉系。徐樹錚怕他對皖系不利,計騙親手將他槍殺。陸在奉軍地盤被殺,所以奉系趕緊通電批判徐樹錚,表示與之無關。變成直系奉系聯盟,奉系宣布支持直系的「和平統一」。
因陸建章款通直系被殺,吳佩孚與曹錕主力匯合,並與張作霖達成協議,組織了討逆軍,爆發直皖戰爭。曹錕擔任總司令,吳佩孚擔任前敵總指揮。對方段祺瑞擔任定國軍總司令,徐樹錚任總參謀長,段芝貴任前敵總指揮。
1920年7月直皖戰爭正式展開。接戰五天,皖軍大敗。皖系政府宣告下台。直系上台解散內閣,解散國會。段祺瑞回到北京宅子隱居,皖系土崩瓦解。吳佩孚無論聲望及實力,當時成為北方最大的軍閥。
第一次直奉大戰
由於直系勢力膨漲,奉系感到不安。張作霖拉攏徐樹錚壓制直系,要求取銷其通緝令,使吳佩孚憤憤不平。張作霖推薦梁士詒主財政,梁投桃報李,厚奉系薄直系,使曹錕不滿。適吳因事攻擊梁士詒,張作霖反唇相向,造成導火線。兩虎相持,必有一鬥。
民國十一年,吳佩孚為總指揮出兵東西中三路,兵馬約12萬。奉系張作霖為總司令,三路應戰,兵力逾10萬。雙方接戰數日,奉軍不敵,吳軍又勝一仗。奉軍接受和議,願意全部撤出山海關,直軍不進入奉天為條件,張作霖只得再做關外王。
吳佩孚原是追隨馮國璋的「和平統一」政策,但到了民國十二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直系業已獨攬北京政壇大權,吳佩孚卻又步了段祺瑞的後塵,開始謀武力統一中國。不過,這時吳的老上司卻非這樣想,曹錕迫切想當總統,認為做了總統再統一也不遲。曹吳兩人意見不合,如日中天的吳佩孚絕無半點背叛之意,苦勸無效,只得回到洛陽集中精力經營自己的大本營。
終於,曹錕賄選醜聞名著於世,賄選醜聞一出,直系眾叛親離。吳佩孚對賄選也極為不滿,但還是從洛陽趕回北京,戎裝上陣,不拋離老上司。吳氏受曹錕的信任和提拔,滿懷感恩之心,服從之外,更有報恩的觀念,所以當時有人說吳乃愚忠一名。
兵敗下野 四不主義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曹錕任命吳擔任「討逆軍總司令」,戰事開打。張作霖上次戰敗後痛定思痛,銳意革新練兵兩年,加強軍備,已是一流勁旅。不料吳部下馮玉祥倒戈暗中勾結張作霖,突然叛變,調轉槍頭。事出倉卒,結果吳佩孚敗退雞公山,曹錕在北京被囚延慶樓。
吳氏兵敗後應湖南省長趙恆惕之邀,入湘泛舟於洞庭湖。吳正值五二生辰,與兩年前氣勢如日中天有雲泥之別。趙省長知吳鬱悶,送了對聯使他寬懷,真夠朋友。對聯是:
生平憂樂關天下
此日神仙醉岳陽
及後南方革命軍在武昌誓師二次北伐,吳佩孚全力抗拒,但大勢已去,事無可為。於是他把一切軍權交付當年武備學堂老師靳雲鵬,再不聞天下事,拿得起、放得下。吳同時提出「四不主義」:不納妾、不積財、不出洋、不居租界。當時軍閥在得志時都積財納妾,失敗避居租界或出洋走避。吳佩孚真的做到四不主義,當時國人都稱許他是一條硬漢。
民族氣節 大義凜然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抗戰爆發後,吳佩孚居於淪陷區,因聲望成日本特務的焦點。日本特務曾表示願奉送「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並現款百萬」助他東山再起,吳佩孚拒而不受。特務頭子土肥原諸多拉攏、威逼,都不為所動,未能讓吳佩孚放棄民族氣節。
其後日本為分裂中國而製造「華北五省自治」,請吳佩孚上台當傀儡,再被他堅決拒絕。1939年12月,吳佩孚患牙疾,入日本醫院治療。從突患牙病入院短短幾天後,便傳出噩耗逝世。人疑土肥原威逼利誘無效,索性指使日本牙醫將其毒害,惟欠確鑿證據。
祭奠吳佩孚之日,舉國哀悼,侵華日軍最高司令官也出席,而華北淪陷區的各省市三日之內均下半旗誌哀。1946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再為吳佩孚舉行國葬,民國軍政要員等近萬人參加,清風亮節,備極哀榮。
遽然長逝 生死榮哀
人論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清廉有名,比較他同時的軍閥橫蠻肆欲,腰纏千百萬,實難能可貴。亦有說吳佩孚是北洋軍閥中最善戰的驍將,他深明韜略,長於治軍,所部操練勤奮,紀律嚴明。絕非其他軍隊能及 。
其實吳佩孚是一位儒將,卻沒有人以「儒將」稱之。吳是位秀才,置身軍旅,當然會讀前人兵書。兵法以領軍嚴令部下秋毫無犯為首要。其次是論功行賞,吳據高位後即出通告杜絕親友請託,尤其鄉中吳姓宗族,使其知難而退。
吳佩孚初在軍中被目為木訥寡言,不善交際,有「吳傻子」之稱。誰知吳傻子閉口不言,實燕雀不知鴻鵠之志,非遇到吐露之對象也。他先遇郭緒棟,一席話而改變命運,再在湘遇督軍湯薌銘,語出驚人,即向人推崇備至,豈為當日視之為吳傻子者可料?筆者認為此乃真正儒者修養,勝盡愛自鳴之道學先生。
吳佩孚能急流勇退,不再棧戀權力,尤深得「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儒家進退之道,真是沒有辜負讀聖賢書的學問。吳佩孚不納妾,終身與夫人廝守,感情彌篤,在軍閥中僅有絕無。不棄糠糟,同甘共苦,一派古賢風範。其實吳佩孚若兵敗後放洋外國,際此多事之秋,不會被日人逼求變節,亦不會突然殞命。時也命也?只可訴諸天數。
無論如何,筆者認為吳佩孚實民國第一軍閥,儒將一名,餘者難以比擬。
吳佩孚(下)
延伸閱讀 稜稜風骨軍閥吳佩孚──吳佩孚(上)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