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18:5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學校不能沒有集隊

學校的集隊有如團體的步操,若磨練團隊精神的重要過程,參加者可能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真正的得着,但參與那無形的群體氣氛是學習的一個環節,成長中是不能缺少的……
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學校要求學生參加制服團體,希望他們在學校課程以外,增加生活體驗,有些學校更規定所有學生都要選擇參加最少一個制服團體,有如一些國家的憲兵制度,每位年青人都要參加一樣,否則就是逃兵!
 
差不多所有紀律部隊都有步操訓練,而青少年的制服團體也不例外,其中一個訓練的環節就是步操,而這些訓練中也考驗學員的個人體質及團體精神。筆者去年參加了一次本港制服團體的結業操,由綵排以至正式列隊的兩日時間內,1,000多人中竟然有超過100多人倒下,當日的天氣只是一般4月份的正常天氣,並不是怎麼風吹雨打。他們畢業前應該經過考驗,可以承受過刻苦耐勞的訓練,在結業操時仍有那麼多人不支倒下,究竟什麼原因呢? 
 
我們嘗試將步操訓練與學校集隊作一些聯想,近年我發現有些學校不再要求學生在操場集隊,筆者原本以為是某些學校的集隊空間不足,被迫轉到班房中安坐聽廣播;原來有些學校是考慮部分學生怕日曬雨淋,也曾經有多名學生不適,希望避免事件重演的負面影響。
 
還有,現在的學生在群眾聚集之時,沒有壓力要求自己安靜一點,反而互相嬉戲,做成不良反應,老師在個別班房已難於控制,不同班級的學生一起聚集之時,更不易處理。種種因素下,學校便乾脆取消在早上及午飯後要求學生在操場集隊,可能引起的問題看似隨之而減少。
 
事實上,學生在課室集會,任何天氣都可以進行,行政上非常方便,減少學校行政上的滋擾;學校大集會,需要令學生保持安靜絕對是一件艱難的任務,要找鎮得住全校學生的教師,是非常大的挑戰,似乎在沒有觀眾及沒有好戲碼,順理成章就是取消集會。
 
我們回顧自己在學校的集隊經驗,是否數百人以至千人以上聚集仍可以鴉雀無聲?在參加大型集會時,我們要練習怎樣保持安靜,需要忍耐數分鍾的冷或熱,體能上堅持站立的姿勢,大家真的要付出汗水與勞力,還要在自己可能沒有興趣的情況下,學習用心聆聽校長或教師的訓話。
 

集會學習忍耐

 
在成長過程中的每天兩次,每次數分鐘的大集會,日積月累,一年可以累積了超過1,000分鐘的集會經驗,是日後在社會生活的寶貴經驗。可能有些校長或教師不希望學生曬太陽或滿身汗水走入課室,這樣的出發點,事實上可以令學生雅觀一點,但同時也導致學生減少了累積面對心理逆境的能力。
 
當筆者年青的時候,看見智障學校舉辦畢業禮,當時懷疑他們是否真正能感受畢業禮的意義嗎?還要調動人力及物力才可以完成,廢除該是德政;後來人生經驗多便明白了,縱使他們不能充分明白畢業禮的真正意思,他們也需要學習在大型活動中,學習忍耐及保持安靜,這些成長的練習是重要的。
 
學校的集隊有如團體的步操,若磨練團隊精神的重要過程,參加者可能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真正的得着,但參與那無形的群體氣氛是學習的一個環節,成長中是不能缺少的;當然,要配合現代的學生狀態,教師們要作出調整,才可以真正堅持集隊而有良好的學習成果。
 
大家可以反思常規的步操訓練作為參考,傳統的步操由長官發施號,學員聽從指令完成動作,在1998年開始,筆者經常在中小學的訓練,開展的步操訓練,再教導基本動作後,便邀請學員輪流發施號令。當學員有機會擔當主角,發現參加者不配合,自己反省及自律精神大大提高。雖然步操的訓練成效並不理想,但他們內心的得着豐富而長遠。
 
過往的集隊由教師主導,究竟可否容許每級學生輪流在星期一至五負責表演或講話?另外,可否播放大型投映增加他們在集隊的興趣或集中精神的能力?由於各間學校的情況有異,在此筆者只能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集思廣益,找出保持學校集隊有意義的傳統!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