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種奔逝,永在離別;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庚戌子認為,金庸雖然被好友梁羽生批評,以至多年來背負着眾人的誹議與嘲諷。可是他沒有因而退卻,更竭力繼續以各種方式再三向讀者提示,要讓讀者知道梁林兩位文人英雄的事蹟。

承接前文:〈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

4月1日,是林徽因女士的忌辰。在本節的第一篇,庚戌子已指出梁林在病榻上掙扎的坎坷命運,就是《射鵰英雄傳》部分情節的藍本。相信掌握着這些實據,應足以一再認證這個結論:金庸矢志為他一輩子欽仰的文人英雄──梁思成和林徽因立傳。為此,他使出了超群的文筆功夫,把這部主要是記錄一眾文人生平的傳記,隱藏在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之中。

既是存心為前人立傳,就有必要以現實歷史作為藍本。可是,金庸卻捨易取難,他以宋代作為背景,再在其中安插近代人物之流水舊事;這樣就是以「一箭雙鵰」的手法,把古今兩代歷史「合而為一」了。若不是經過層層拆解,讀者便無法洞悉真相,亦難以透視作者原來是要藉此寫一部近代人物傳記的心意。

在此基礎上,庚戌子同時發現,金庸的創作方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除主幹故事之外,其他枝節、場景以及武功招式的構思,作者均是先參照傳主的文學作品、名言雋語或學術研究等,再從中精挑細選一些獨特元素,然後運用「兩大啞謎」的技巧組建而成。歷史是實,文學是虛;可見,金庸又再把虛與實「合而為一」來創作小說。

《偶然》和《再別康橋》

筆者早前已釋出一例:當寫到眾人離開孤島「明霞島」時,金庸便把徐志摩兩首新詩《偶然》和《再別康橋》的意境易位調寫,不着痕跡地融入在情節之中。作者編寫這幕的高超筆法,真已教人拍案叫絕。現在,庚戌子再抽絲剝繭,破解金庸如何以林徽因的一首詩作為藍本,再施展他的獨門文筆功夫「乾坤大挪移」來創作出精彩的橋段。

「宋代才女唱元曲」

首先,我們回顧梁羽生先生質疑黃蓉是「宋代才女唱元曲」的爭議。筆者認為,若金庸承認錯失,他大可趁着改版,把那段元曲換上北宋才女李清照的曲詞,即便可遏塞人言。可是經兩次,更是相距幾十年的重大修訂;金庸卻依然堅決不删不改。毋庸置疑,林徽因那一段說話所蘊含之意念極其重要,是作者必須倚靠的藍本了。

若然金庸抵不過批評而作修改,便不能記錄,並以此呈現徽因擁有豁達開朗、拋卻仇怨、活在當下之過人智慧,當然當中還包括她志氣高昂的俠女風骨。

林徽因:「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會變遷,其實我們無需不辭辛勞去追尋什麼永遠。活在當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緣的城市,看每一道動人心腸的風景,珍惜每一個擦肩的路人。縱算經歷顛沛,嘗盡苦楚,也無怨悔。」

金庸找到元代宋方壺《山坡羊・道情》的曲詞去替代徽因的說話:

黃蓉當下微微一笑,低頭唱道:「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單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筆者想碩之先生當然不知道,黃蓉唱出這首元曲曲詞的意念,原來是呼應着徽因的說話。更肯定他沒有發覺,郭黃尋醫求治,兩人闖過重重難關的精彩橋段,其實亦有其藍本的。

要理解當中的來龍去脈,必然要再從書中的情節去探索。原先仍樂觀積極的黃蓉,當聽到樵夫唱出另一首《山坡羊》後,頓時又變得消極灰沉,竟然想放棄醫治,一死了之。為何會有如此極端的落差呢?

黃蓉伏在他背上笑道:「靖哥哥,依他說,咱們也別來求醫啦。」郭靖愕然,問:「怎麼?」黃蓉道:「反正人人都是要死的,治好了,都變作土!治不好,都變作土!」郭靖道:「呸,別聽他的。」黃蓉輕輕唱道:「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

前文提過梁林兒子梁從誡道出47年前後,他母親寫過幾首病中小詩。庚戌子經幾翻推究,最後鎖定金庸是選取了徽因的詩《死是安慰》,他以這首詩的意念和景物作為藍本,從而勾畫出小說故事的情節。

抗日戰事延綿8年,其間梁林均患上痼疾。日本戰敗投降後,兩人的困苦亦未有隨之消退。林徽因於1947年接受了腎臟摘除手術,金庸在新版便增寫「黃蓉迫人抬轎」來反映此事。筆者另文〈黃蓉迫人抬轎〉已解釋了箇中原委。

抗日戰事延綿8年,其間梁林均患上痼疾。日本戰敗投降後,兩人的困苦亦未有隨之消退。(Wikimedia Commons)
抗日戰事延綿8年,其間梁林均患上痼疾。日本戰敗投降後,兩人的困苦亦未有隨之消退。(Wikimedia Commons)

這首《死是安慰》最初刊於1947年1月4日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22期。當時負責周刊編輯的,是梁林的好友沈從文。(請讀者注意《射鵰》中亦有一重要角色代表沈從文。)

這首詩是徽因作於手術之前,或許她當時已有風燭殘年之感,知道生命快將走到盡頭,因而寫出這樣的最後兩句:「生是種奔逝,永在離別!死只一回,它是安慰。」這是多麽使人黯然神傷的詩句。

《死是安慰》  林徽因

個個連環,永打不開,
生是個結,又是個結!
死的實在,一朵雲彩。
一根繩索,永遠牽住,
生是張風箏,難得飄遠,
死是江霧,迷茫飛去?
長條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腳步,泥般沉重———
死是盡處,不再辛苦。
一曲溪間,日夜流水,
生是種奔逝,永在離別!
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讀過這首詩後,請讀者嘗試運用如小說作者般的想像力,再比對書中三大章節:「黑沼隱女」、「漁樵耕讀」和「一燈大師」,自不然會驚歎金庸說故事的超凡技巧。只要細心想想,便會發覺詩中的雲彩、繩索、江霧、腳步泥般沉重、溪間流水,皆一一被金庸挪移,調配成為故事的素材。

庚戌子在此節錄《射鵰英雄傳》書中幾段,以便讀者比對兩者相應之處:

「一曲溪間,日夜流水」

那漁人心想:「既然我不能送他們上山,這一節說也無妨。」於是說道:「說難是難,說易卻也容易得緊。上去轉過山角,瀑布勢頭大緩,我坐在這鐵舟之中,扳動鐵槳,在瀑布中逆流而上,一次送一人,兩次就送兩人上去。」……

「一朵雲彩」

……一回頭,卻見水柱在太陽照耀下,映出一條眩目奇麗的彩虹。當此美景,二人縱有百般讚美之意,卻也不知說什麼話好,只是手攜著手,並肩坐在石上,胸中一片明淨,再無別念,看了良久,忽聽得彩虹後傳出一陣歌聲。……

「一根繩索」

……只見那山邊一條手臂粗細的長藤,沿峰而上。靖蓉二人仰頭而望,但見那山峰的上半截隱在雲霧之中,不知那峰頂究有多高。……

相信讀者亦都會有這個疑問:庚戌子是從何得知這首詩與小說的關係呢?其實正如那漁人道:說難是難,說易卻也容易得緊。武俠小說中經常有解藥就在附近的橋段,指引破解的方法根本是近在咫尺。讀者無需大費周章,搜索枯腸,金庸早已暗中留下了線索。那就是當郭靖背著黃蓉,黃蓉是這樣以巧智指示郭靖走出黑沼謎陣的步法的:

……她閉了眼睛道:「靖哥哥,向右前方斜角走。」郭靖喜道:「蓉兒,你還好麼?」黃蓉「嗯」了一聲,沒力氣說話。郭靖依言朝右前方斜行,黃蓉默默數著他的腳步,待到十七步,道:「向左走八步。」郭靖依言而行。黃蓉又道:「再向右斜行十三步。」……

以往讀者都是循着作者帶領去理解小說內容,但要參透金庸真正的心意,則必須要以「想作者所想」的角度去窺探。之後自然會領悟,金庸就是從詩詞中取出可用之素材,再重組編排,鋪陳出引人入勝的橋段。詩歌屬文學作品,沒有史實的限制,作者無需順序鋪陳;金庸便以這些步法去提示讀者,他是怎樣運用詩中的素材來創作。

金娃娃魚、書生、一陣歌聲

在漁樵耕讀的各個難關之中。金庸再用「倒轉」和「合而為一」的方法來述寫幾件現實的事情:

一、梁從誡提到他穿着的草鞋,是思成親自為兒子縫製的。抗戰時期梁家貧困拮据,思成唯有把自己用了幾十年的派克金筆和手錶典當,用典當得來的錢換回兩條草魚。思成還對徽因開玩笑說:「把這派克筆清燉了吧,這塊金表拿來紅燒。」金庸把草鞋和草魚兩件事物「合而為一」,再把平凡無奇之物「調轉」,變成為在第一關,漁人負責守衛的天竺寶物金娃娃魚。

二、那位出題阻撓郭黃面見一燈大師的書生,就是現實中的傅斯年。當年孟真先生主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工作,他得悉梁家生活艱難,於是協力為梁林取得國民政府的資助救濟。只不過金庸運用「倒轉」的筆法,把協助變成阻撓而已。

三、至於靖蓉聽到的歌聲。其實是梁林走難到昆明晃縣時,他們一家遇到杭州中央航校學員的經歷。當時徽因肺炎病發,高燒40度。梁氏一家在大雨中滿腳泥濘,徬徨無助地找尋客店棲身。他們在路上聽到用小提琴拉奏古典音樂的聲音,思成於是主動向學員求助而結下緣份。讀者可會感到,這就是郭靖黃蓉離開鐵掌峯後,他們尋找客棧投宿的故事呢?但有一事被金庸調動了的,是思成當時背著的是兒子從誡,而郭靖是背着黃蓉。

金庸把現實與虛構的故事共冶一爐。他把這門文筆功夫「乾坤大挪移」的要訣寫在《倚天屠龍記》的聖火令上:「應左則前,須右乃後,三虛七實,無中生有」。相信經過筆者分析上面的情節後,讀者都已明瞭,這種只有明教教主才可修練的武功竅門了。

傅斯年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傅斯年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庚戌子認為,金庸雖然被好友梁羽生批評,以至多年來背負着眾人的誹議與嘲諷。可是他沒有因而退卻,更竭力繼續以各種方式再三向讀者提示,要讓讀者知道兩位文人英雄的事蹟。

在本節的最後一篇,庚戌子將會向讀者剖釋:早在執筆撰寫武俠小說之前,金庸已注視梁林這一雙珠聯碧合、令人稱羨的學者駌侶的一舉一動。換言之,從梁林在生到逝去之後的幾十年間,金庸一直堅定不移,要完成為梁林立傳留世的心願。

〈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