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教授:協助院舍防疫、長幼盡快接種疫苗 才能更好面對第6波疫情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香港難以避免第6波疫情,在疫情稍為緩和當前,需要協助院舍加強防疫措施、呼籲長幼盡快接種疫苗,才能令社會有更多的保護力量。長遠而言,更需要提升醫療系統的軟件、硬件。

編按: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3月20日(周日)上午接受商業電台節目《政好星期天》訪問,談及新冠疫情發展及相關政策發展之建議,為讓讀者更全面地理解袁國勇教授的所思所想,避免被斷章取義,本社特登全文以饗讀者。

長者接種疫苗比率問題

1. 第5波疫情嚴峻, 當局公布染疫人數過百萬,死亡人數5000多。香港大學截至本月中推算約有360萬人感染,按目前形勢,香港應如何應對?

估算永遠都不能做到最準確,但是現在公務員和醫管局員工等均須在上班前進行抗原測試,而醫管局員工約有1/5人感染新冠。他們分布全港18區,相信數字具代表性,因此可以推算全港約有150萬人感染。數學模型推算約有400萬人感染,我相信數字應該有150萬至400萬之間,即約250萬人感染。

現在最重要的,是每人均須盡快接種疫苗,最好是復必泰疫苗,因為它對於Omicron的防禦能力較好。尤其是安老院、65歲以上的長者、兒童等,如果現在能夠接種,應盡快進行。已經接種第一針疫苗的,應盡快接種第二或第三針,以得到最好的保護。

這是現在最實際、最可行、最能夠控制疫情的方法,現在每天都有1萬多宗確診,數字能夠很迅速反彈,例如突然有超級傳播發生。過去大家很努力、很辛苦實行減少社交距離措施,但如果突然出現大型超級傳播,整個情況便會逆轉,第5波會突然反彈。

長遠來說,可能出現第6波,現在只是Omicron,以後可能轉變成其他變異病毒株再來襲港。如果有很多人未接種疫苗,現在接種第二針只是最多80%左右,現時最實際、最長遠的辦法一定是接種疫苗。當然我們現在也需要佩戴兩個口罩以令口罩緊貼面部,也需要繼續進行衛生防護中心徐醫生所建議的減少社交距離及接觸的措施,那樣,疫情相信會回落。

現在萬多宗確診,下星期可能跌破1萬宗,再4至5星期可能跌破1000宗,希望在數星期後能夠維持低於100宗的確診數字,那時的情況相信應該會好很多。

袁國勇教授表示,現在接種第二針的市民只是最多80%左右。(Shutterstock)
袁國勇教授表示,現在接種第二針的市民只是最多80%左右。(Shutterstock)

早前提及95%接種率,在兩年前相信很多市民均對接種疫苗有很大的戒心、很有懷疑,這是能夠理解的,因為新冠疫苗以往從來未在人類中廣泛使用。那時亦未有第3期臨床數據證明疫苗安全有效,所以起初我亦只建議大家戴好口罩。但在一年前,第3期的臨床數據已經發表,顯示疫苗安全有效,所以我當時亦建議大家需要接種疫苗,而當時全世界已經有近1億人接種疫苗,疫苗才到達香港,我才呼籲大家接種,我本人亦公開接種。

當時大家都以為接種人口達七成已能夠擁有群體免疫,但稍後發現原來並沒有出現群體免疫,只能產生個人減少重症的防護力,同時保護醫院免於超負荷的醫療壓力。因此,當時我們提出需要接種率超過九成。直到近期出現Omicron變種病毒,發現Omicron對於疫苗尤其科興,會出現免疫逃脫的現象,逃離了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所以我才提倡接種率需要再提高,能夠接種的人都應該接種疫苗,然後才能夠保護我們的醫療系統。

為什麼是95%,因為我們計算,單以65歲以上長者人口推算,如果5%未接種疫苗,亦未有感染復原後產生的天然抗體,即68000多人。屆時第6波出現,這68000多人受感染會湧入我們的醫療系統。如果這情況在兩個月內發生,即平均每一間醫院的急症室每天需要接收65個長者,這應該是能夠接受的水平。就算某些日子較為集中到達4倍人數,即260人,但其他日子也會回落,而且相對可以接受。

如果政府覺得我們醫療系統能夠承受更多人數,可以設定目標為90%,即每間醫院每天平均需要接收130名病人,而85%即每天近乎200名病人,有些日子如果是4倍的話,已是800名病人。所以95%是基於我們認為香港醫院及急症室的負荷能力計算出能夠接受的數字。

當然,這些推算是基於醫院的準備及設施的承受能力,現在多了方艙等設施,那麼能夠承受多點壓力。如果我們有信心,也能夠設定為90%或85%,但要面對的風險也較高,醫療系統也面臨龐大壓力。我經常強調沒有東西是不可以改變的, 視乎我們衡量風險的取捨。

這個95%的接種率會讓大部分已接種人士避免死亡或得到重症,能夠讓醫院接受及需要處理重症,保護香港醫療系統暢順,亦保障其他病人能夠接受不同的治療,因而保護市民的生命。現在很荒謬的是,很多病逝人士並不是死於新冠,而是出現心臟病,因為當他們出現問題時致電999 ,救護車可能需要2小時甚或4小時才能夠到達現場,有些甚至需要翌日才有救護車,延遲了救治時間,因此很多人死於非新冠病毒症狀而過身,而這些個案現在也未能夠有統計數字。

因此我也建議緊急服務的醫務人員,如果同住家人確診,而每天上班前的抗原測試均為陰性的話,他們不必進行隔離。他們只要佩戴N95口罩或兩個口罩,對社區傳播的風險會大大減少,尤其現在已出現大規模感染,我們不必擔心這個小問題。

另外,我認為應該重開邊境,開放國際航班進出,因為入境者的風險對比現在情況來說根本微不足道,只要他們入境前先進行核酸測試,得到陰性證明,之後回家每天進行抗原測試。本港居民,而又呈現陽性,家居環境合適的可以進行家居隔離10至14天,現在很多確診人士也是進行家居隔離。

商務旅客如果出現陽性,便要進入竹篙灣進行隔離。如果是輸入個案,我們同時需要進行基因組排列,肯定只是Omicron或Delta變種病毒,而不是出現新的變異病毒株進入香港。

2. 院舍長者接種率一直未能達95%,那我們有什麼方法?

建議長者院舍盡量接種復必泰,因為保護力較好;面對那些不願意接種的長者,我們需要跟他們的家人溝通。因為我始終覺得不能夠強迫,他們年紀較大,如果接種後出現心臟病或中風,很大程度會認為是疫苗引致,這些是不必要的爭執。

更重要的是社區內的長者,因為居於院舍的長者約為8至10萬人,社區內則有90萬名長者,有很多是獨居長者或殘疾人士需要接種,這需要靠聶德權局長帶領的流動小隊上門協助接種,我相信這類未接種人士佔約30%。因為他們是社區內生活的長者,會到酒樓等食肆,因此疫苗通行證的推行也是對他們接種很大的誘因。

我再強調,疫苗通行證並不是為了懲罰不接種疫苗的人,相反是為了保護他們,因為如果有長期病患或高齡長者未有接種疫苗而在食肆感染新冠肺炎,因而有死亡的風險。疫苗通行證應盡快在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食肆、表列處所及學校所推行。

有人認為推行有困難,我認為只需要在公共交通工具抽查執法,便能夠執行。我希望大家能夠明白,現在是對抗疫症的戰爭,有很多措施不能夠迅速執行,是導致今次公共衛生大災難的最主要原因,大家一定要同心協力戰勝這場疫症。

居於院舍的長者約為8至10萬人。袁國勇教授建議院友盡量接種復必泰,因為保護力較好。(Shutterstock)
居於院舍的長者約為8至10萬人。袁國勇教授建議院友盡量接種復必泰,因為保護力較好。(Shutterstock)

防疫措施的檢討

3. 行政長官表示近日將進行防疫措施的中期檢討,教授認為哪些措施應該繼續,哪些措施可以放寬?

先前所說,我認為國際航班旅客能夠放寬,另外確診者的家屬或緊密接觸者如果從事公共或緊急服務,也應該能夠放寬。另外很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檢討測試政策,以往我們經常使用核酸測試,但現在我們發現很多病人甚至到半年後進行核酸測試仍是陽性,但體內病毒量低而沒有傳染性。核酸測試對病毒的靈敏度太敏感,我們認為現在快速抗原測試已經足夠。

另外我們也需要留意因感染新冠肺炎需要入院醫療的數字,以及死亡人數,較以往留意核酸檢測數量更為重要。死亡數字方面,我們要分辨清楚因新冠肺炎死亡,以及帶有新冠肺炎病毒而因其他疾病死亡,清晰的數字能夠減少大家的擔憂。我們現在已經不是需要圍堵,而是需要紓緩,因此兩者的所需推行的政策並不相同。

4. 如果家居有較年長的長者,市民會擔心後續隔離安排而選擇不呈報,那應該如何處理呢?

如果證實感染,而家居環境許可,進行家居隔離是最理想的方法。如果出現長者隔離照顧的擔憂,政府應該協助這些家庭。如果他們決定長者留家,那麼感染人士便應前往竹篙灣或隔離酒店等處所隔離。

如果長者能夠自理,那應該進行「逆向隔離」,將長者及長期病患人士或小童送進隔離酒店隔離,保護他們。內地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亦有提及逆向隔離,但他主要是指集中長者院舍,為未感染的長者提供逆向隔離保護。

5. 醫院急症服務的情況

瑪麗醫院的情況已經接近正常,但更重要的是藥物。現在所知有默沙東及輝瑞兩種新冠治療藥物,已開始使用的場所並不限於醫院,也在長者院舍及門診等地方廣泛使用,主要用於未接種疫苗人士,減少他們的重症發生,以及需要急症室及住院服務的機會。

但我也必須要提醒大家,最重要的是接種疫苗,因為這些藥物對發病過了5天,或者已得到重症的病人並沒有效用,所以我們不能夠認為有藥物就不進行疫苗接種,這是錯誤的想法。

6. 以往因為醫院情況混亂,確診人士很多時間都未能得到有關服務。近期有多了指定診所,你認為重症人士及確診人士需要前往進行治療嗎?

如果重症人士需要求診,現在多了床位、多了人手,那應該能夠盡快前往接受治療;如果症狀輕微,便能前往指定診所,經醫生評估,還會開出特效藥包括默沙東或輝瑞,然後病人能夠回家服用。

7. 長者接種率無論院舍或社區長者尤其獨居長者偏低,聶局長已派出社區外展小隊進行接種,但礙於家人不同意或長者個人意願,而未能進行接種,有人指出需要進行強制接種,你認為可行嗎?

強制永遠都是最後一步,最好是他們自願接種。 長者很多時候需要更多資訊及解釋,尤其你現在能夠看到,已接種疫苗比較未接種疫苗的死亡人數低很多,約為14至15倍,因此現在也少了人罵我「谷針」,也沒有人再跟我爭拗這點。

我相信長者及家人也能接觸這資訊,但我們仍須加強解釋,因為每天都有機會有長者過身,如果強迫長者接種後過身,家人會很難過,所以我們盡量去解釋、去了解更為重要。如我所說,社區的長者人數較多,他們經常去飲早茶,如果推行疫苗通行證,他們接種疫苗的動機也會大大增加。

袁國勇認為,相比強制市民接種疫苗,盡量解釋、了解市民需要更為重要。(政府新聞網圖片)
袁國勇認為,相比強制市民接種疫苗,盡量解釋、了解市民需要更為重要。(政府新聞網圖片)

如何應對未來的疫情?

8. 我們應該如何準備第6波?

我相信大家現在已經開始需要準備第6波的來臨,因為病毒一直在變,我們應該從之前汲取教訓,第一點是過去執行所有措施的速度,不能接近病毒擴散速度的情況,譬如我們在1月12日已提倡佩戴雙重口罩,因應Omicron空氣傳染能力極高,和當時已發生垂直傳播及地鐵相遇感染。但經過3、4星期後,衛生防護中心才更新他們佩戴口罩的建議。但已經太遲了,現在你在街頭看到戴雙重口罩的人士亦只有10%。

因此大家能看到措施落實的時間太滯後。另一個明顯的是快速多層追蹤也較為失敗。以往我們提倡需要最少逾千人手,才能有效追蹤,但最後也是執行得太慢。其他措施,無論疫苗通行證或院舍長者接種疫苗,在過往9個月時間也執行得太慢,現在我們應該反思,病毒演變速度及傳播速度極快,應如何加快各項措施的推行,以防止更多死亡個案。

同時我們需要檢視快速追蹤、醫療人手、隔離措施、藥物數量、核酸檢測變為快速測試等是否已經足夠。我們要協助長者院舍及殘疾院舍的染疫處理。我過去兩年因為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而去巡視安老院舍的環境,發現相對不理想,對感染控制的訓練不足。有些連乾衣機都沒有,或者早已損壞, 周圍蠄蟧絲網,社署沒有足夠監察防疫措施有否落實,現在問題一一浮現,眼白白看着5000人性命斷送。勞福局及社會福利署需要協助他們,在硬件及感染控制措施方面落實及訓練。另外,社會福利署亦需要核實院舍的執行情況,以避免院舍成為整個抗疫最弱的一環。

9. 如何從第5波中生活復原正常?

我重申,沒有比現在打疫苗更為重要,意思是大部分人如果已經接種第二或第三針,屆時就算Omicron繼續於香港擴散,都沒太大問題,不會出現太多重症。

從另一方面觀察, Omicron對於已接種人士的症狀一般輕微,反而提升個人的呼吸道粘膜免疫保護,因此隨着疫症不斷減少、醫院情況好轉、死亡人數下降,應該讓食肆、健身中心等重開營業。消滅病毒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就如天花也不知用了多少年才得以消滅,愛滋病毒直至現在依然存在,

新冠病毒會一直與我們存在,這個跟2003年沙士的情況不同,大家不要奢望這個情況會發生,病毒會在社區中不斷變種,間中出現。可能我們需要每年接種疫苗,就如流感針一樣。

這次我們真的要感謝前線醫護人員。疫情中,我去過急症室、病房、老人院等了解情況他們真的很辛苦,他們為香港所付出的,不是我們能夠在這裏用言語表達。我們應該每天惦記他們為香港所付出的努力,我們能夠為醫護人員做的事不多,但是我們需要每天都想一下,可以做什麼幫助他們,如何送上支持,如何在自己範圍做點什麼,與他們同在抗疫的戰場上努力。

前線醫護人員為了香港付出甚多。(亞新社)
前線醫護人員為了香港付出甚多。(亞新社)

醫療與安老政策的未來

10. 我們從第5波以來一直累積不同的資源和經驗,包括檢測、藥物等等,但現在對於長遠是否足夠呢?

我們要從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經驗中學習,當時持續25個月,沒有檢測,也沒有抗病毒藥,更沒有疫苗,除了佩戴口罩外,沒有其他措施,最終得到平復。因為當每人感染之後出現抗體,而每年病毒也會出現,尤其長者及長期病患,直至後來出現疫苗,能夠保護人們。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如果我們現在能夠每人都接種疫苗,疫情能於本年內結束。

而在7月夏天開始,我們便能全面開放,準備迎接後疫苗浪。後疫苗浪是指會有隱性患者間中在社區內出現,亦有機會出現第6波,隨着外間輸入個案的傳入。就算疫苗未能幫助控制病情,但T細胞免疫也能防護大家感染重病。我覺得大家需要懷有信心,相信本年內能夠結束疫情,回復稍為正常的生活。

11. 你認為如果我們向前行,我們能夠從這次經驗中汲取什麼呢?

我認為大家這次重新回顧為什麼會出現5000名患者過身,最主要是因為他們在過往9個月沒有注射足夠疫苗去保護他們,而他們拒絕接種的原因是源於對疫苗的懷疑,社會上流傳的很多錯誤資訊令他們產生誤解。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尊重科學、尊重真相,從而作出決定,如果我們仍然沒有受到這次教訓,這些慘劇將來亦會重演。

2003年時,有300多人喪生,我提出建立紀念碑,提高我們注重公共衛生、個人衛生、環境衛生,結果並沒有推行。我再次建議,第5波後,我們需要樹立一個紀念碑,可能在添馬公園或在香港醫學博物館,紀念這5000多名不幸死者,表示對他們離世的悲痛,以及提醒每個人都知道尊重科學精神、科學真相的重要,而不要輕信錯誤的訊息。

12. 這次疫情也揭露香港長者院舍的問題,我們需長遠規劃如何改善安老服務等措施,以致面對將來同樣事件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我跟很多醫生談過這個問題。其實過去10年來,香港的醫管局和公共醫療,無論在質及量已落後10年,意思是現在跟10年前並沒有太大分別。相較新加坡及北京等高級醫院,我們已落後10年,我們需要追趕這10年的落差並不容易,很多都是人手問題,令情況愈來愈惡劣。我們現在真的需要急起直追,無論在醫療系統或長者院舍,要不然我們將會面對更大問題。目前是個進行檢討的機會。

以瑪麗醫院為例,我們2003年應該已開始重建,但直至今天我們的工程仍然停滯不前,伊利沙伯醫院跟廣華醫院也面對差不多的情況,以致醫療系統一有災難出現便面臨崩潰。我們需要很多軟件、硬件的改變,也應該盡量派員到其他地方學習,例如基因組排序訊息、標靶藥治療、或基因治療,我們都非常落後,現在需要清楚檢討,急起直追,要不然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醫療服務或會不復存在。

袁國勇認為,伊利沙伯醫院重建工作停滯不前,以致醫療系統一有災難出現便面臨崩潰。(Wikimedia Commons)
袁國勇認為,伊利沙伯醫院重建工作停滯不前,以致醫療系統一有災難出現便面臨崩潰。(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