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校園裏又恢復了生氣。我問了幾個修課的大四學生,有沒有利用年假去看看就業的市場?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抱怨疫情、寒流和下雨使他們禁足在家不能出門,成天聽長輩講陳年舊事,無聊死了。
正好之前,幾個同事在抱怨孩子好不容易放假回來過年,卻躲房間內玩手機,不想跟他們說話,讓他們很傷心。唉!一個想講,一個不想聽,大家都難過。
其實聽老人說話常常可以學到一些平日碰不到的知識,雖然不是馬上用得上,但是用到了就是寶。小時候看章回小說,看到縣太爺微服私訪,酒肆茶樓一坐,就聽到了破案的線索。這一直使我覺得聽人說話是很有價值的。
即使是芝麻小事,也能得到不同啟發
其實就算老人嘮叨的是芝麻小事,自己也能因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從同樣的話中,得到不同的啟發,聽總是比說,學到的多。
我初去美國留學時,經濟很窘迫,一個月只有268元的獎學金還要付房租,但從來沒有餓到,因為我父親有一次閒聊時,說到抗日戰爭時,物價波動很大,他只要一發薪水,就馬上去把一個月要吃的米買起來,那麼不管物價怎麼漲,至少那個月肚子是飽的,父親說只要頭上有屋頂,米缸中有米,日子就過得下去。
所以後來每個月領到獎學金時,我也去超市把一個月的口糧買足。美國那時雞蛋很便宜,5毛錢一打,我就天天蛋炒飯,不但沒餓到還顧到了營養。
身上沒有餘錢才是安全
父親還說早期中國人錢是不存銀行的,但離家去外地讀書的學子身上免不了要帶學費和生活費,這些錢就會引起歹徒的覬覦,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當父親要隻身從南洋坐船到福建去唸廈門大學時,祖父就問他:錢若不放銀行,又不敢放宿舍,那要放哪裏才安全?父親說:綁在身上。祖父說這更不行,這會送命。錢要放在別人就是知道,也偷不走的地方。
父親說,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來天下哪有這種地方?祖父便告訴他:錢要盡快脫身,人才安全,一到學校,立刻把學費繳了,然後把剩下的錢去農家買下待收成的稻作,等到收成時,農家賣穀還錢,這樣不但別人偷不走,這個錢還可以作為第2學期的學費,而農家給的利息就是平日的生活費。
身上沒有餘錢,就沒有壞朋友來引誘去喝酒打牌,同時除了米缸中的米是足的,其餘都是「不足」,生活也必然節省,父母雖不在旁邊,也不愁孩子變壞。
我聽父親在講這些時,還是高中生,正好唸到王安石變法,祖父的這一套正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但是王安石變法是失敗的,為什麼父親可以靠這個方法唸完大學?
人是成敗最重要的關鍵
父親說所有的變法立意都是良好,敗都敗在人身上。想想歷史,果真如此。難怪記者問維珍企業的李察·布蘭遜(Richard Branson)成功的秘訣時,他連着說「人,人,人」3個人。
人是成敗最重要的關鍵,為什麼我們不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才的培育上,而去管他叫「外公外婆」還是「公公婆婆」呢?
原刊於UDN,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