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8:36: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為社會儲才

前兩期我在專欄裏介紹的13 所學校,來自世界不同地區,各有特色,但在特色之中也讓我們看到他們的共通處, 他們的共同使命是教育為未來……
前兩期我在專欄裏介紹的13 所學校,來自世界不同地區,各有特色,但在特色之中也讓我們看到他們的共通處, 他們的共同使命是教育為未來,IBM 協辦的P-Tech High School 尤其有前瞻性,我們的創科局長應該好好學習,不過這種前瞻性的學校需要一位有前瞻性的教育局長,希望新的創科局長可以和教育局長好好合作,兩位「梁粉」合作為香港市民做一套好戲。
 
IBM 的特別之處是務實,他們認為提升科技人才數量是為地球儲存人才,目的是拯救脆弱的地球。由第九班開始到十四班畢業,大約是我們的中三到副學士一年級生,好處是集中一群對數理科技有興趣的學生,類似以前的專科學校,但不是帶着培養高級學師仔的觀念,他們給予十四班畢業生副學士學位,如果要得到學位應該不難。這種學制很適合香港,文法中學不應是唯一選擇,應及早讓同學按社會需要自由選擇,但我們要先改變想法,Google 選擇員工,學位不是優先考慮,他們反而重視員工推薦合適人才。
 

創新靠理念可學以色列

 
我們曾經反對教育淪為員工訓練中心,但以色列和德國的學制培養了很多專科專業的技術人員,尤其以色列更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環境氣候比我們惡劣,人口相若,政治不穩定,但科技及農產品出口數一數二。創新也是這些教育新理念的重要元素,而創新並不需要大學校舍或充足資金,混合不同程度的同學編成小班制,而非以歲數來編班。
 

教育過程比結果重要

 
考評局長當教育局長,這本身就是錯配,考評本身是單元傾向,九十分比八十九分好,重視結果。教育是多元,過程比結果重要,TSA 是考評工具,要局長放棄他的拿手絕活,他心裏有千萬個不願意,我倒希望老師或校長從中取經。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堅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