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與雙減

疫情後,學校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日常運作模式的改變、師生生活節奏的重整,家長及社會在學生的成長及學術需要上心態的調整,是一籃子要處理的事項。

世紀疫情轉眼間已超越兩年了,一浪接一浪,莘莘學子一年接一年生活在線上線下飄搖的學習着。觀乎現在疫情的進展,3年的疫情絶對不是夢話。3年對一個孩子而言,正是一個重要學習成長的階段。一個成長階段的缺失或不足,對一個孩子有多少的影響不容多說,一代孩子的成長缺失或不足,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更不能輕看。

疫後復原工程

疫情總會有過去的一天,大家都期望明天會更好。疫情過後,我們應如何重新出發?先分別從學生學術及個人成長上探討,了解學生疫情後的需要。學術上,補回逝去的課時以應付公開試及升學等等,都看似存在一定的必須性。

學生個人成長上,半日課堂及網課下,孩子的群體生活大大減少,與人溝通相處及建立友誼的機會大受影響,朋輩是少年人成長一個很重要的伙伴,是我們成年人不能替代的。因着消失了的學校活動,孩子個人成長、自理和領導能力的培訓、視野的建立、師兄姊與學弟妹間的朋輩支援及成長文化傳承等,一一都成為他們成長中的一個缺失。

疫情後,學校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日常運作模式的改變、師生生活節奏的重整,家長及社會在學生的成長及學術需要上心態的調整,也是一籃子要處理的事項。

總括而言,疫情後的復原工程絶不簡單,師生及學校都需要時間及空間。若一切要求都與疫情前一樣,哪來空間作復原(補救)的工作。在疫情中,公開試的考核獲得調節減省,疫情後減省之力更不容忽視。只單單調節減省公開試的要求遠遠未能解決積下來差不多3年的學生成長斷層。這是需要整個社會及教育界集思廣益,共同努力。

雙減能幫上忙嗎?

2021年內地推行雙減政策,政策提出對於義務教育要壓減作業總量、時長,減輕過重作業負擔,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亦包括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外輔導實施新的限制,高中階段的課外輔導也納入其中,並要求所有的民營教培公司轉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這都有助防止教育商業化,抗衡貴族及比較文化,有利改變社會的風氣及思想,而這些都是問題根之所在。

但雙減政策下的減量工作也只是核心外圍的工作而已。整體政策上不應只是管雙減,防催谷。反之,開闢空間、改變氛圍及教育心態才是核心內圍之所在。現在不論學校、學生及家長都有必須完成的考核任務。疫情下沒有了的課時、測考,學生在學術學習上的缺失有多少?若一切與疫情前相近,那我們便應思考,改變測考的容量和模式的可能性。

長遠而言,從各科目的內容量、整體教育考核的模式、分流教育推動等的改變作開始,開闢空間、改變氛圍及心態,都可能是一個出路。

內地雙減政策措施能否為新一代締造減壓減負,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且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筆者還是寄與厚望,並拭目以待成果的展現,希望能成為我們的借鏡。香港教育問題根深柢固,同時它的影響也深微遠大,絶對不容忽視。有危便有機,有機便有變。何不趁此復原工程之機,來一個重整及反思。

楊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