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寫《財政預算案》,但見到周一公布本地染疫個案高達3.4萬多宗,且疫情沒有緩和跡象,相比之下,其他議題已成次要;當務之急,是必須以雷霆手段,盡快遏止疫情擴散。
第5波疫情由1月中旬開始惡化,2月出現大爆發,2月9日首次破千宗(1161),政府專家梁卓偉教授在2月10日已預警,到3月中個案會大增,他估計每日感染人數可能多達約2.8萬。結果教授的推算原來太保守,不用到3月中,2月27日已錄得26026宗,到2月28日更高達34466宗,公立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專家警告在先,但到底過去近兩個月時間,政府做過什麼?
投票以分區為基礎 強檢何不按此行事?
疫情阻遏不了,情况反而急轉直下,確診數字飈升令人觸目驚心。政府表示要做全民強檢,但到執筆之時仍沒有何時開檢的確實日期;有報道指會在3月17日之後,即仍要等兩個多星期,這段時間內新增的染疫個案會有多少?屆時全民檢測找到的感染個案可能多達幾十萬,政府還有什麼地方把他們隔離?
政府曾透露檢測期長達3個星期,效率低得驚人。內地標準是5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全員核酸檢測3天內要完成;香港在內地支援下,700多萬人應該5至7天就可以完成。最引起非議的是以身分證號碼作為強檢安排的次序,令人莫名其妙。香港投票以分區為基礎,出示身分證是為了核實身分及記錄已經投票,為何強檢不以此為基礎,按我們熟悉的方法去做?
事實上,現在圍封強檢已積累了大量經驗,全民檢測應該是圍封強檢的「加強版」,全港以分區為檢測單位,限定時間內(例如6天)完成,陰性者可以離開。這些流程操作,政府一向優為之,但這次全民強檢計劃卻翻來覆去,具體細節遲遲都未能敲定,過去的高效和專業「突然失蹤」,到底是何原因?
延租只把問題推遲 商戶說減租更實際
疫情令工商百業凋零,今年預算案「亮點」之一,是財政司長陳茂波破天荒提出以立法方式,禁止業主對經營指定行業的租戶追討欠租,為期3個月,可延長,最長半年。此議本是為了協助企業渡過目前難關,但預算案公布後有若干家連鎖食肆、零售商等宣布暫停營業或縮減服務。它們分店多,跟業主在租務上應有議價能力,而政府不惜以立例禁止業主追租,這些大集團理應可鬆一口氣,放心經營,但它們卻選擇暫時停業或縮減服務,原因相信是經營困難(生意大跌又怕員工染疫),令它們無法撐下去。
事實上,大集團和小商戶接受媒體訪問時,都對財爺的建議反應冷淡,因為幫助非常有限。他們都認為延期交租只是把問題推遲解決,財政壓力仍在;他們都認為減租更實際。業主「無良」,政府介入本應無可厚非,但理論上受惠的經營者卻並不領情,是否反映財爺摸不準商界實際困難,以致措施「不到位」,只是一記虛招?「合法欠租」的建議尚待草擬法例,然後交議會通過,遠水救不了近火,商舖寧願選擇暫停經營甚至結業!
行政長官競選在即 冀認真討論UBI
本地疫情反覆,限聚令時鬆時緊,經營者「今日唔知明日事」,根本無法正常營運。前景不明是營商大忌,現在疫情失控、確診個案急升,香港其實已陷入一場疫症危機,但政府似乎束手無策,社會正瀰漫一片焦慮不安情緒,民眾只能以不斷囤積食物和日用品「自救」。
疫情嚴峻,政府收緊限聚令,多個行業受打擊,各政黨在諮詢期已要求財爺再次「派糖」。陳茂波司長也從善如流,在今年預算案宣布向合資格的18 歲或以上市民發放1萬元電子消費券。這是陳茂波任內第3次派錢──第一次是2020年的現金發放計劃,向年滿18歲的港人每人派1萬元;去年則減半,改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代替現金;今年是第3次。
有評論提出,特區政府是否會把派錢「常規化」,效法澳門,成為每年一度的惠民措施?也有學者批評政府抗疫不力,財爺派錢是否想作為「掩口費」,紓緩市民不滿情緒?不管哪個原因,今時今日特區政府派錢是合適且對民眾直接有利的善政,而派錢跟我早前在《明報》觀點版討論過、有北歐小國開始實驗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類近。下屆行政長官競選即將舉行,我期待候選人會認真討論UBI這一概念。
政治貴乎適時應變 全民派錢有積極處
周永新教授在他的《明報》文章中,認為今年派錢只是應對Omicron對市民生活的殺傷力,是因時制宜的變通做法,不代表政府改變理財哲學(註1)。周教授的觀察是對的,我相信特區政府的思維沒有變;相比之下,澳門在「全民共享」理念上比香港更前衛。
澳門政府在2008年開始推出「現金分享計劃」(Wealth Partaking Scheme),至今已是連續第15年派錢,所有持有效或可續期澳門身分證的居民,都可獲發年度現金。至於派發金額,2008年為5000元(澳門元,以每名永久居民計,下同),其後金額不同,2014至2018年,每年派9000元;2019年起,每年派1萬元。
不少批評認為,澳門自回歸後開放賭權,政府庫房「水浸」,但社會民生建設卻停滯不前,貧富懸殊十分嚴重,政府於是以派錢方式「紓解民困」,也希望能紓緩民怨。
社會表面上經濟不斷增長,但基層勞工卻分享不到經濟成果,政府可以做什麼?通常的招數都是加稅、增加福利,由政府介入進行財富再分配。以香港情况來說,社會愈來愈富裕,但窮人數目卻不斷增加,不少建議認為政府應調高利得稅率,但多年來都未見行動(反對者指增加利得稅可能導致香港吸引外資的競爭力下降)。
很多「均富」措施都難以推行,唯有派錢是最直接、最簡單,也最令普羅大眾受惠的做法。澳門派錢名之為「現金分享」,正是有「均富」意味。
陳茂波司長在上任之初,對全民派錢的做法是不以為然的,他認為「錢要用得其所,解決深層次問題」;在2018 年公布預算案前夕,他接受電台訪問時說不認同澳門政府的派錢方式,指當年香港盈餘高,但「運用時不能夠短視,不能為取悅社會一部分人,『就大力做一些短期所謂派糖措施』」(註2)。
香港第一次全民派錢是在2011年,時任財爺曾俊華原計劃是向18歲及以上港人派6000元,注入強積金戶口,但遭各政黨猛烈批評,認為應派現金,最後政府俯從民意。
派錢的道理絕不複雜,只是還富於民,預算案發現收多了,就把盈餘一部分退回給民眾,其實十分公道。官僚思維,庫房坐擁大量盈餘,就可開展各項「鴻圖大計」,成就政府的「政績工程」!全民派錢是把主動權交還給民眾,由人民自主支配──而民眾雖然收了錢,卻不一定會多謝政府!兩者相比,當官的自然希望把錢留在庫房。
陳茂波司長雖然不贊成派糖,但他任內派了3次,坊間卻認為這是他任內最大「政績」,其實相當諷刺!
政治貴乎適時應變、因時制宜,正如UBI,一直以來被視為極端「異見」,但這幾年勞工階層的困窘境况,終於令人明白全民派錢其實也有積極實際的作用。
註1:周永新,〈理財手法有變通 傳統思維未突破〉,《明報》,2022年2月25日
註2:楊健興,〈派錢不派錢 Is that the question?〉,眾新聞,2018年2月22日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