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抗疫問題,不是有人反對「動態清零」

去年5月底,第4波疫情結束,袁國勇建議政府準備第5波的到來,向市民推廣疫苗接種。但是,政府浪費了寶貴的7個月,打疫苗進展緩慢,欠缺推廣。高官口口聲聲「以風險為先」,請問之前做了多少風險評估?

香港的抗疫問題,不是有人反對「動態清零」,而是特首林鄭月娥團隊不明白這個國家政策,不懂精準防疫抗疫。

上海被視為內地抗疫模範城市,沒有搞過全民檢測,沒有大面積停學停工。當地專家張文宏醫生強調動態清零的做法,「就是城市運轉不停止,該吃吃該喝喝,一邊正常生活,一邊清零病例。上海很明顯就是順着這個思路的,幾次出現本土病例,但城市沒太大影響,疫情也沒擴大,很快結束。」

請問特首:你可以給香港市民這樣的生活嗎?

阿爺責成香港不能放棄清零?

《人民日報》1月7日發表評論文章,題為〈動態清零是香港抗疫的科學選擇〉,批評香港「有人歪曲動態清零涵意,質疑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舉措,不負責任地提出香港應放棄動態清零,實行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如任由錯誤論調大行其道、混淆視聽,將動搖香港全社會的抗疫信心,影響抗疫成效。」

香港媒體對《人日》文章廣為報道,有關圈子更私下評論紛紛,有說是阿爺發出「ultimatum,國策唔好再拗」,有人驚叫「national policy」;也有人話「係中央首次講明,香港必須走清零的路,與全國一致。言下之意,唔好再『阿吱阿咗』。這相當於古時的御旨,今後唔好再以共存為option。」

大家靠估,不過要看清楚文章真身,不要自己嚇自己。

文章論調符合官方路線,但未到 「阿爺」頒布國策的高度。(人民網圖片)
文章論調符合官方路線,但未到 「阿爺」頒布國策的高度。(人民網圖片)

網上找到原文, 原來不是《人民日報》社論,也不是地位特別、不署名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作者江琳, 網上可以找到有一位江琳是《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黨建採訪室記者兼編輯,經常發表評論。以內地官媒的做法和作者的身分,可以解讀說,文章論調符合官方路線,但未到 「阿爺」頒布國策的高度,香港對這話題還是有建設性討論的餘地,只要基於知識和科學,不要亂罵,歪曲事實。

當然,《人民日報》是黨的喉舌,代表黨的權威和路線,外界聞《人民日報》而色變,可以理解。但是,文章放在第8版的角落,而不是跨版的大標題,用署名作者發表,反映了文章份量的輕重。

林鄭抗疫不懂國家方針政策

應該給江琳罵的,林鄭是香港第一人。大家記得就在江文發表前10天(1月27日),特首在記者會上被問什麼是 「動態清零」時,以她慣性的冷笑宣稱:「但我唔係始作俑者,如果要有一個權威性,講動態兩個字點解呢,對唔住我解唔到,但無可否認香港嘅市民話咗俾政府聽,佢哋最希望就係通關。」

林鄭亂用成語,成為全城笑話;但更嚴重的問題,她作為香港抗疫戰的總指揮,竟然對國家重大的政策「唔識書」,亂噏一番。只要Google或百度一下,就可以看到內地官方和專家對這名詞的解釋。要知道,動態清零是內地新冠疫情防控的總方針,是防疫策略的重中之重。

中國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曾解釋説,「這是發現本土病例時所採取的綜合防控措施,可以快速撲滅疫情,也是現階段我國疫情防控的一個最佳選擇。」

特首林鄭月娥以「始作俑者」形容自己並非動態清零政策的提出者。(《星島日報》網站截圖)
特首林鄭月娥以「始作俑者」形容自己並非動態清零政策的提出者。(《星島日報》網站截圖)

梁萬年日前在北京接受鳳凰台專訪時指出,「動態清零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是總方針,動態清零不等於『零感染』……動態清零就是在常態化的疫情防控狀態下,我們能夠快速地識別感染的發生,然後快速地進行處置,有效地管控和救治,來切斷它的傳播鏈。」

這話題在內地出現過大辯論,上海的網紅醫生張文宏去年因為提出「與病毒共存」,被一位前高官發炮猛轟。香港媒體也有報道。張是著名防疫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他在2021年年中從南京失守,提出對未來防疫的思考。他說,現在世界上大多數病毒學家都認為,新冠是一個「常駐病毒」,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這是一個建基於科學的判斷。

上海的網紅醫生張文宏去年因為提出「與病毒共存」,被一位前高官發炮猛轟。(張文宏醫生微博截圖)
上海的網紅醫生張文宏去年因為提出「與病毒共存」,被一位前高官發炮猛轟。(張文宏醫生微博截圖)

在網上聲討張文宏時,出現了被稱為「大批判時代的漫畫和大字報」,他被人攻擊時雖然一度情況惡劣,但很快風浪平息,雨過天青。

在他的主持下,上海的抗疫工作優秀突出,尤其是精準抗疫,更為人讚賞。去年9月17至18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在上海舉辦「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研討會,會上特別表揚上海的經驗,「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借鑒上海等地經驗……」

到現在,張文宏並沒有放棄他的觀點,中國要開放,但在開放前要做好準備。他在1月9日的線上會議上表示:「隔離政策取决於疫情的發展,中國能否逐漸地開放取決於全球疫情的情况。開放的前提是安全,比如疫苗的廣泛接種,以及新藥的上市。我認為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看,現在中國還不具備開放的基礎。」

在張文宏醫生(左三)的主持下,上海的抗疫工作優秀突出,尤其是精準抗疫,更為人讚賞。(張文宏醫生微博圖片)
在張文宏醫生(左三)的主持下,上海的抗疫工作優秀突出,尤其是精準抗疫,更為人讚賞。(張文宏醫生微博圖片)

香港科學家沒有主張「學西方躺平」

香港的科學家的看法有執行細節和路線圖的分別,但是基本一致的就是沒有人主張學西方「躺平」。

梁卓偉:零感染幾乎不可能

2021年8月,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和港大醫學院的博士後肖靜怡、講座教授Benjamin Cowling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文章,題為〈在東亞從新冠過渡到可持續的風土病〉(”Transitioning from COVID-19 elimination to sustainable endemicity in East Asia”):

在COVID-19大流行的20個月後,東亞許多國家現正期待超越目前作為疫苗前階段特點的『零新冠』政策,向 『可持續的風土病』推進。新冠疫苗問世後,這已經構成一個回歸正常化政策目標的一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接受新冠病毒將成為風土病,最終會是所有國家唯一可預見的出路。
(Twenty months in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many countries in East Asia are now looking forward past the current ‘zero COVID’ policy that has characterised the pre-vaccine phase, and towards ‘sustainable endemicity.’ This has formed part of a renormalisation policy goal since COVID-19 vaccines have become available. We would go so far as to say that accepting that COVID-19 will become endemic could ultimately be the only foreseeable exit for all countries.)

到今年1月,港府宣布再延長禁晚市堂食等措施,梁卓偉翌日(1月15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清零、零感染「差不多是不可能任務」。

梁卓偉教授撰文稱,接受新冠病毒將成為風土病,最終會是所有國家唯一可預見的出路。(亞新社)
梁卓偉教授撰文稱,接受新冠病毒將成為風土病,最終會是所有國家唯一可預見的出路。(亞新社)

袁國勇:盡快接種疫苗為上策

港大袁國勇教授一再發文,提出香港從閉關到開放的抗疫防疫路線圖,包括去年8月25日在《明報》整版長文,與港大榮譽教授龍振邦、名譽講師趙晞揚合寫,題為〈清零共存二策輪替不相悖,全民接種一鼓作氣終大疫〉。

文章明言,「圍堵清零之目標非為撲滅新型冠狀病毒病,而是爭取時間為全民接種疫苗。當外國不能實現清零,香港亦難以長期保持零確診。此外,如香港不及早開放邊境,恢復與內地和國際社會之經濟活動,則香港無法生存。市民應把握本港現時清零之空間,盡快接種疫苗,讓大部分市民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降低病毒之殺傷力。」

12月28日,袁國勇再和龍振邦和港大醫學院教授孔繁毅力合寫〈反客為主建韌性 開放香港復常態〉,呼籲政府推行「疫苗通行證」,讓已接種者安心去餐飲場所、娛樂設施、公共文娛運動場所、工作地方和學校等卸除口罩或長時間逗留之地。「豁免人士包括自然感染康復者或疫苗未覆蓋之年齡層。因個人選擇不接種者(unvaccinated by choice),須自費做核酸檢測,呈陰性者方能進入。」

今年1月6日,袁、孔和龍發表英語文章〈重新開放香港之路〉(”The Road to Reopen Hong Kong”),「敦促政府在今年1月宣布,在3月推出『疫苗通行證』,為暑天開放邊境鋪路。」

袁國勇教授呼籲政府推出「疫苗通行證」,為暑天開放邊境鋪路。(亞新社)
袁國勇教授呼籲政府推出「疫苗通行證」,為暑天開放邊境鋪路。(亞新社)

劉宇隆:要聚焦預防重症死亡

港大劉宇隆醫生也同意,「與病毒共存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1月15日他在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表示,「疫苗的主要功能是預防重症及死亡,社會要學曉聚焦預防重症死亡才是走出大流行的方向,與病毒共存的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從而將新冠病毒由原先兩個百分點的死亡率,減低到千分之一以下,才不會壓垮醫療系統,社會及經濟活動才有機會復常,香港便具備新冠病毒由大流行轉為風土病的條件。」

劉宇隆醫生認為,與病毒共存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香港大學圖片)
劉宇隆醫生認為,與病毒共存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香港大學圖片)

浪費了寶貴的7個月

去年5月底,第4波結束,袁國勇5月30日在媒體上建議政府準備第5波的到來,向市民推廣疫苗接種:「現在應開始準備,要思考下一波疫情爆發是如何過較正常的生活,包括不能再無了期停課及限制食肆營業等。」但是,政府浪費了寶貴的7個月,打疫苗進展緩慢、沒有力度,也沒精準推廣;「疫苗通行證」(政府堅持叫「疫苗氣泡」,最近才改名)又搞得有氣無力。最近才開始推出面向老人家的疫苗行動,請問為什麼不在7個月前開始?

袁國勇5月30日在媒體上建議政府準備第5波的到來,向市民推廣疫苗接種。(作者提供圖片)
袁國勇5月30日在媒體上建議政府準備第5波的到來,向市民推廣疫苗接種。(作者提供圖片)

高官現在口口聲聲「以風險為先」,請問第5波殺到前,做了多少風險評估?各個環節做了多少演練?圍封強檢做到「倒瀉籮蟹」,市民不分老少在街頭冒寒排隊幾個鐘;葵涌邨映葵樓傍晚發出「禁足令」,竟然無法安排晚餐, 反映對疫情應對全無預案。

林鄭誇口她的政策「快狠準」,禁晚飯堂食、勒令學校停課,可以話夠狠夠快;只是完全不「準」,毫無邏輯可言。梁卓偉就話:「網球、哥爾夫球、足球等室外場地空氣流通,比較安全,可人性化並基於科學處理,又舉例指市民改去行山或露營期間會進食,其風險相若。」

傳媒上不乏對政府強制檢測安排的質疑。(香港01網站截圖)
傳媒上不乏對政府強制檢測安排的質疑。(香港01網站截圖)

市民說,病毒晚上6點後才出來?為什麼不是7點?對戶外活動場所的限制更「無釐頭」,維園花市開市前兩日被禁,花農欲哭無淚;人潮逼去旺角花墟,臨急臨忙又要限制街頭人流,市民問,「開維園花市限制人流咪更安全?」

高官的離地使人寒心,比如叫確診市民開私家車去醫院。在家工作減低人流是防疫措施,只是打工仔手停口停,生計如何維持?高官不斷叫人留在家中,請問小朋友停課,大人沒工開,一家人如何過日子?

林鄭在記者會上吹牛說,「從內地專家得悉,這種策略(動態清零)和內地都很類似,內地都沒有要求確診個案為零,但每當出現個案時,都動用現有制度下的能力,務求盡快令新一波疫情停止。」

唔該,拜託,唔好亂噏啦。請先向上海拜師學習。根據內地網絡媒體報道,張文宏醫生是這樣解釋「動態清零」:「就是城市運轉不停止,該吃吃該喝喝,一邊正常生活,一邊清零病例。上海很明顯就是順着這個思路的,幾次出現本土病例,但城市没太大影響,疫情也没擴大,很快结束。」

請問特首:你可以給香港市民這樣的生活嗎?

(2022年2月8日上午完稿)

陳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