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讀過《西遊記》,即使未讀過,也聽過孫悟空,觀音大士的故事。但《西遊記》取西經的結果,許多人都沒有留意。唐僧一行4人及白龍馬,經歷千辛萬苦,重重考驗和劫難,結果見得佛祖,答應給他們經文,皆大歡喜。誰知急不及待途中翻看,結果大驚失色,無來是無字天書,一頁頁都是空白的。唐僧十分詫異,疑惑不解。但即時激怒老孫,要找交經人算賬。
「你們不能白取」
4人同到交經人面前,質詢何以給他們無字天書。交經人理直氣壯說:「我知交給你們的是無字天書,你知道為什麼嗎?」4人面面相覷,都啞口無言。
交經人卻慢條斯理說:「你們說要經、我便要把經書給你們嗎?你們憑什麼可以空手要經書?我可不會白給別人的。」老孫問:「那你要什麼?我們什麼也沒有。」交經人說:「我也不想要你們什麼,但你們不能白取。」唐僧說:「我們只有衣砵,可以把砵給你。」交經人同意了,便把真經給了他們師徒。
《西遊記》是一部極有深意的神魔小說,其中包含不少社會現狀和人生苦樂得失的意義。作者在卷末收筆之時橫加這一段插曲,絕非毫無意思。究竟有什麼深意呢?有研究《西遊記》的學者認為這段的意義,是交經人那一句話:「你們不能白取。」意即要得到什麼,一定要付出。「不能白取」這句「微言」便包涵「大義」。縱使我們希望得橫財,中六合彩,也要付款,要去購買。
渴望能入校讀書的年代
「不能白取」,使我聯想到這3、40年來的香港教育制度。筆者最初讀的小學是每天兩小時的免費義學,後來轉了校,見到有位令我很佩服的班長大哥哥,好像姓薛的,在水街擺地攤賣拖鞋。便歡天喜地跑過去打招呼,他見到我,知道我仍求學,有些尷尬,低着頭,很沒趣的默默無言。我識趣說兩句便匆匆走了,再不敢回頭望望他。
另一位姓陳的小學同學,在校時成績很好,中學時乘巴士遇到他,原來是巴士上的售票員(註)。他很羨慕我繼續求學,勉勵我努力求學,分手時尚遙遙祝頌。當時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在學校讀書,能夠讀書求學,確令那些不能進入學校的人羨慕。我這兩位舊同學,他們若能繼續求學,成績一定比我出色。
後來港府推行免費教育,所有學童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社會上一種進步。對學生而言,入學讀書機會便沒有重視,沒有珍惜了。而在免費教育政策下,更是不論成績,年年升級,入學後一定畢業,取得和勤學聰敏同學的同一學業證書。
讀書一定年年升級是陋弊
筆者對「不能白取」非指取締免費教育,要交學費才有書讀,而是「成績不能白取」。學生不能不論成績、是否及格便年年升級。這種慷慨的教育制度,不能激發學生好學動機,使學能普遍下降;使有志教學的老師難以應付同班中學能差距甚大的學生,老師只有讓學生隨浮隨沉。
而不少學生在校只是混日子,自暴自棄,到時一定畢業,何必勤力?因而浪費教育資源,浪費教師教學心血。
香港中小學教育制度,入讀年期夠便自動畢業,但學識如何?許多時候令人懷疑。筆者便遇過中四中五生,也不能用英文清楚寫出家中住址,校方只能令他們貼上電費單住址俾以抄錄作校方紀錄,其情可悲可憫。
中學是如此的直升制,今日一般大學何嘗不是如此?可能筆者孤陋寡聞,近2、30年來,筆者從未聽說過有大學生不及格,不能畢業的。只要是大學生,全部到時候便取得珍貴的大學學位,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但筆者還是相信其中不少是混日子的濫竽充數者。
這些隨日子溜過而取得證書和學位的人,沒有付出相應的努力,都屬「白取」者。當局應有人走出來,像《西遊記》中交經人一樣說:你不能白取。
糾正時弊,要求學能達標
香港教育只能保證一個學生有12年接受免費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但不能保證學生都有中學生應有的中學畢業學能。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難題呢?高明的方法不容易找到,但較勉強的辦法還是可行。
政府應推行學券制,每個學生仍享有12年免費教育的權利,但考試不及格不能升級,要重讀。每級只能重讀一次。即使一個最頑劣的學生,六年中學只能讀到中三。再報讀便要自行交費。這樣既促使學生努力讀書,保持學能,也彰顯師嚴道尊的大道理。
今日社會,再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事實上有些人不適合困在學校,早早入其他行業,會隨其秉性專長更有發展,更容易成一方之豪。苦困在校園混日子,只有誤人也誤己。
註 五十年代的小學,不少人因失學而是超齡學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