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佚名工筆畫《子母雞圖》

《子母雞圖》觸動了朱見深靈魂中最脆弱的角落。詩中流露「披圖見爾頻堪羨」,書詩畫中見心聲。人大多是情感的俘虜,帝王也難逃人間情網!

歷代書畫界中有不少享有盛譽的名家,但也有更多的佚名人才,他們留下的筆墨,並非黯淡失色,同樣地閃發光芒,近年來亦得到收藏家的青睞。

忽然想起了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館的一幅宋代佚名工筆畫──《子母雞圖》(絹本設色,高59.99cm,寬32.83cm),即使眼前眾多的工筆畫家,區區覺得未夠超越!也許是鼠目寸光的偏見。當然每人對一幅畫的解讀均有不同,由主觀的心理層面而思考。

宋代佚名工筆畫──《子母雞圖》。(作者提供圖片)
宋代佚名工筆畫──《子母雞圖》。(作者提供圖片)

古代翎鳥畫的傳世傑作

作品以墨塗黑的背景下,襯托出親子的主題,無任何物象點綴,表現手法非常獨特。但見雪白的母雞羽毛亮麗,頭上嫩紅色的雞冠,雞之羽由頭至尾的變化,通過勾線施毛染色,有蓬鬆的絨毛,有緊緻的羽鱗,有結實的羽翼,有秀弛的尾羽,有堅挺的腳爪,有銳利的尖喙,有慈愛的眼珠,如一位年輕漂亮的媽媽,她育有5個孩子,3隻幼雛在照拂之下漫步啄食,另有一隻在她的近側,還有孤單的在後面,顯得有些怯弱可憐。這是一個遠離父母者,賞析時觸景傷情的感覺!

也許畫家僅是融融其樂的田園寫照;然而有人認為寓含五子登科、文人藉此宣揚儒家的倫理觀念,實踐「母慈子孝」的意識功能。不論以什麼觸角品賞,確是古代翎鳥畫極為精湛的傳世傑作。

請從技巧層面來賞析,由整體到局部全無瑕疵!章法的聚散、大小的比例、體態的造型、豐盈的母雞、羽毛的分布、毛茸的小雞、眼神的呼應、細微的刻劃、色彩的映照,尤其是母雞低側的頭部和眼神,若聽到母子間咕咕細語,彼此依戀溫馨感人。原作上無畫款識印記,儘管不易判定具體創作時間,應是一幀寫生趣味濃厚的院體派佳作。

明憲宗題詩  反照深宮溫情

儒家思想確立了宋代花鳥翎毛的審美主流。《子母雞圖》是表現孝悌為仁的代表作。那位明朝第8位皇帝朱見深,於成化二十二年,也就是1486年恭正地在畫上題了一首詩:

南牗喁喁自別群,草根土窟力能分,

偎窠伏子無昏晝,覆體呼兒伴夕曛,

養就翎毛憑飲啄,衛防雛稚總功勛,

披圖見爾頻堪羨,徳企慈鳥與世聞。

詩畫中寄托母慈子孝,傳頌德化,布道文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再現自己的本性,嚴謹的治藝態度,説明對萬物的虔誠。

宮中天下精品匯集不計其數,除了哲理及體物傳神之外,朱見深在名不經傳的佚名畫上御筆題詩,令人好奇窺其內心!一個平淡無政績的皇帝,曾兩度封太子,最終君臨天下。表象輝煌的宮殿下浮華和奢靡,卻缺乏平凡的親情。朱見深第一次被立太子時,虛齢僅3歲,實為1歲10個月,由宮女萬貞兒服侍他的起居飲食。萬貞兒4歲入宮,她比朱見琛年長17歲(和其生母同齡,比其父王小3歲)。

朝廷風雲變色,忽然另立太子,朱見深被貶移出宮外。在漆黑的深夜,幼童的焦灼和驚惶,憶起萬氏童年的陰影,使她更悉心照料這孤單的幼兒。是萬貞兒將一個身處萬劫的棄兒,以溫情拉拔成人,姐弟情或戀母情,患難真情在歲月中發酵。

當朱見深18歲登上明憲宗皇位,萬貞兒已經35歲了,兩人依舊情真意切。後冊封為萬貴人,深受朱見深寵幸,他的生母質問:「彼有何美,而承恩多?」朱見深曰:「彼撫摩吾安之,不在貌也。」可想而知朱見深對萬貴妃的鍾情。

萬貞兒將一個身處萬劫的棄兒朱見深(圖),以溫情拉拔成人,患難真情在歲月中發酵。(Wikimedia Commons)
萬貞兒將一個身處萬劫的棄兒朱見深(圖),以溫情拉拔成人,患難真情在歲月中發酵。(Wikimedia Commons)

人皆情感俘虜  帝王難逃情網

萬貞兒曾產下龍子,兩人喜出望外,皇長子連名字還未來得及取,天有不測風雲,夭折了。萬貞兒深遭打擊,悲哀不已!成化二十二年,朱見深40歲了,萬貞兒57歲了,朱見深用御筆書寫秀氣的文字,雍容工整地在《子母雞圖》上端題詩,後人猜測是題給萬貞兒的。第2年,萬貞兒逝世,朱見深愣了很久,悲聲長嘆:「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此言不虛,情種朱見深傷心過度,也在同一年病逝。

《子母雞圖》觸動了朱見深靈魂中最脆弱的角落。詩中流露「披圖見爾頻堪羨」,書詩畫中見心聲。人大多是情感的俘虜,帝王也難逃人間情網!從幼年起始,沒有童真的歡樂,處於焦慮和壓力的煎熬中,因而造成口吃,久坐或見了生人,便周身不自在,心裏便生慌張。從精神學科來講,類似心理障礙症。每次臨朝宣旨前,事先誦讀多次猶如背課文。但朱見深卻是畫書高手,亦是他抒發情緒最佳窗口,他最出名的畫是《一團和氣》。

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