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07:0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我不敢向「噓國歌」的人說的一席話

最近有人對我說,部分年輕人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與成年人開會時喜歡大聲講粗口,又附和「噓國歌」的行為,以表示對現況、建制不滿,我想:「這是敗壞之兆,還是復興之路?」
最近的足球比賽,又有「噓國歌」的事件發生,有人問我對事件有何看法?我有話想說,但又不敢說,思之再三,便向空氣發聲,「噓國歌」的人請不要看以下文字。
 

一、為什麼要「噓國歌」?

 
假設不是跟風,起哄,必有成因:
 
(1) 香港不是中國,但「噓」別人的國歌也不尊重。
(2) 不滿中國的表現,感到羞恥:則發「噓」聲顯示自己是中國人,「噓」聲是發洩不滿情緒,但國家的過去表現,現在的情況,若有不滿,便發「噓」聲,有何建設性?親痛仇快。其實中國正值內憂外患,不團結,如何改善處境?美國史上樣樣精彩?德日戰敗國恥,也曾是走過踐踏他人國土之路的國際罪人,其國人也不見得在國際場合「噓國歌」成風。
 

二、聽見「噓」聲再起,即想起「克己復禮為仁」

 
記得在九十年代初,我執掌基法小學,擔任校長(基法小學校長一職我由1993年起至2006年止,是退休前最後一份全職工作),要與老師們共同制訂校訓,我建議用「仁義禮智信望愛」七字為校訓,前五字古稱五常,是維繫群體的五種常規,信望愛又稱神學美德,是耶穌基督的基本教導。我們用信字把前者後者聯體,好像一道七色之橋,映出陽光之美,得到這結論後老師皆稱善。
 
在解說仁字時,我用了「克己復禮為仁」去講解,取其道理顯淺,用功有法也。日前聽梁錦松先生一席話(見上次小弟在本欄文章:〈梁錦松先生的一席話:變與不變〉)。梁說:迎接未來要具備的最重要能力有三項:「警醒、自信、自我約束。」其中警醒一詞的深意是準備好會輸,自信一詞的深意是有勇氣去贏,自我約束的能力相信可以算是「克己復禮」的其中一個註解。(克己復禮通解作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於禮,隨時代不同引申或有異,在此不能詳盡說明…)。
 
但為什麼這句話不能向「噓國歌」的人說,正正是「克己復禮」未必是「噓國歌」的人的核心價值,聽不入耳,徒招辱矣,故怕怕。
 

三、日本好友心得

 
最近有一好友自日本遊學一年歸來,我問他在日本的學習有何心得?
 
他提出:「日本人心中對『尊重』一詞有深刻見解。我輩老師或可參考。」此話令我即時想起八十年代初我在日本的見聞(本欄亦有一文為小弟所寫:三十年前我到過的日本,可參閱)。
 
我友人說,日本人對人的尊重(如殘疾人士)甚至屍體的尊重、不同行業的尊重、教師的尊重……等都甚有令我等反思的價值,我聽罷即時想起在日旅遊時導遊的三種忠告:
 
(1) 拉麵店可能只賣一種口味的麵:
 
歷來部份日本人十分喜愛家鄉美食,出外工作旅遊,往往會找尋三十年來一貫喜愛獨沽一味的拉麵,小麵店也可能只賣一種湯料的麵,這是他們對此美食的尊重與堅持。
 
(2) 到百貨公司買物要預備多些時間排隊包紮:
 
就算一件廉價的公司物品,售貨員也不會馬虎處理,一定會包紮得美觀才讓你帶走,你唯有耐心排隊等候。
 
(3) 不要笑市場裏的賣菜婆婆扮靚靚化濃妝,因為這是她們尊重自己行業及客人的象徵。
 
為什麼我想起這些?
 
「噓國歌」正是一種不尊重場合、自己、別人、國家的行為,在世上沒有市場,令沒有國家可提,國歌可唱的人投以鄙視目光的行為。但「噓國歌」的人會把我以上的話聽得進耳?我還是不說為妙,但已說了,唯有希望「噓國歌」的人聽不見。
 
最近有人對我說,部分年輕人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與成年人開會時喜歡大聲講粗口,又附和「噓國歌」的行為,以表示對現況、建制不滿,我想:「這是敗壞之兆,還是復興之路?」 古語:「無規矩不能成方圓」,有規有矩才能成事。謹此與沒有「噓國歌」的人共勉。
 
(圖片:Pixabay)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