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制度自信」2.0

如果單靠成立委員會、喊口號和大量撥款,而未能以全面和科學化的政策研究作為制訂和執行的基礎,對香港經濟幫助是不大的。政府的投入,其長遠經濟效益可能是有疑問的。

香港在《國安法》下一年多來由亂到治,局勢持續穩健發展。再者,依照全國人大有關決定和人大常委會有關立法,香港選舉制度得以完善修訂,成功舉辦選委會選舉和立法會選舉,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推動符合香港實際的均衡參與民主發展。筆者深信時間會證明新選舉制度能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為促進香港長遠繁榮穩定,提供了制度支持和增強港人信心。

新的選舉安排和結果,當然是恢復港人制度自信重要的一環。自從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提出「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由胡錦濤主席在2012年「三個自信」發展而來的理論),筆者不時自問,中央提出的「四個自信」,對香港是否有實質意義 ? 如有,其內涵是什麼?

完善資本主義制度

在疫情持續反覆兩年,以及中美關係緊張情況下,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香港的經濟實況,能居安思危,政策上才能對症下藥。港人的制度自信,其實主要是建基在多年來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高經濟增長和繁榮,在此成就下,加上較平穏的國內和地緣政治,很多港人多年來在遊走國內和歐美社會間,都能如魚得水(尤其是社會精英階層)。

我的不少朋友,就是在香港出生,到歐美讀書或工作,並拿到外國公民的護照,然後再回港獲得髙薪厚職;其到國內發展也得到最高禮遇和最好機會。對很多人來說,這制度自信與港英殖民政府年代的獨裁統治,以及回歸後有限度民主的實驗,其實是不大相關的。

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是複雜而多元的,仍在不斷的演進中,這包括各類型和內涵:有大財團主導的「壟斷資本主義」,有開明派推崇的「自由資本主義」(堅持大市場小政府、私有化、低稅制等),也有福利派夢寐以求的「人民資本主義」(政府現在提供了絕大部分的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服務,以及龐大數量的公共房屋)。

當然,在「人民資本主義」的大旗幟下,有心人仍不斷爭取派錢和消費劵、設立失業援助金、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更高的最低工資、更多公營房屋、更多老人院、更環保的生產方法和生活方式、打擊反競爭行為等。

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國兩制下,要如何持續改善,才能貢獻國家一同達至「中國夢」?這是香港每個從政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是複雜而多元的,仍在不斷的演進中,包括各類型和內涵。(亞新社)
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是複雜而多元的,仍在不斷的演進中,包括各類型和內涵。(亞新社)

經濟持續增長是挑戰

港人的制度自信,《基本法》所保障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國家的支持,當然是最重要的一環,但香港經濟如果持續反彈乏力,制度自信又能從何說起?根據香港政府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在2014年的報告,在未來20、30年間香港的實質經濟增長平均每年只有2.8%。

事實上,香港在2001至2010年的實質增長平均每年為 4.0%;2009至2013年平均每年有 2.8%;但2014至2020年則下降到只有0.9%(2021年估計是 6.4%)。

在這背景下,各屆政府都成立不同的高層委員會,訂立不同的新產業政策,希望能為香港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

由董建華成立的創新科技委員會(1997);曾蔭權成立的經濟機遇委員會(2008)和推出六大優勢產業,以至梁振英成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及金融服務發展委員會(2013);林鄭月娥在2018年更撥款500億給創科局及推動再工業化,20多年來至今香港是否已建立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家心中有數。

筆者希望提醒政府:如果單靠成立委員會、喊口號和大量撥款,而未能以全面和科學化的政策研究作為制訂和執行的基礎,對香港經濟幫助是不大的。政府的投入,其長遠經濟效益可能是有疑問的。

自回歸後歷任的財政司,除了不時要救火外,似乎都沒有能力制訂恢復高經濟增長的目標和政策。在這大環境下,香港的經濟出路是什麼?香港的經濟綜合競爭力在哪裏?這都是大家關心的。北京已多次有高層官員提及「香港經濟轉型尚未成功」,這也反映北京認為香港在經濟轉型方面的能力和決心不足。

提及香港經濟綜合競爭力,我們一定要回顧貨櫃碼頭業的發展。自1992年,香港葵青貨櫃碼頭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支持香港整個航運物流業和進出口貿易服務業的發展,其後在2004年被新加坡超前,再於2007年被上海超前,香港排名跌落第3。

香港近年的排名繼續下降,到2020年已是排名第9;上海港口標準箱的吞吐量是香港的2.4倍,新加坡繼續全球排名第2。香港標準箱的吞吐量是由2008年最高峰的2449萬4000,下跌至2020年的1796萬9000,多年來當全球各主要港口的吞吐量都上升,唯獨香港下跌。

香港碼頭沒有足夠空間作有效的進一步自動化,後勤用地亦不足。(亞新社)
香港碼頭沒有足夠空間作有效的進一步自動化,後勤用地亦不足。(亞新社)

香港貨櫃碼頭在70、80年代落成,當時的貨櫃船只能乘載幾千個標準貨櫃,現代的貨櫃船卻能乘載超過2萬個標準貨櫃。香港碼頭的自動化程度比內地、新加坡和北歐一些主要港口都低,部分原因是香港碼頭沒有足夠空間作有效的進一步自動化,後勤用地亦不足。

近年企業投資不前,這都大大影響到可提供給現代超級貨櫃船的服務素質。此外,香港的碼頭處理費長期高於國內的收費,以及中央近年續漸開放「沿海運輸權」,也削弱香港在轉運業務的中介角色。

香港貨櫃碼頭業如何轉型?這經濟問題多年來已在特區政府考慮中,政府已多次論述倫敦港的模式:即發展船舶保險、航運金融、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運專業服務,但可惜至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新業務的貢獻並不顯著。

再者,在曾蔭權年代曾提出興建的10號貨櫃碼頭,政府已決定於2030年前也沒有必要進行規劃。推動航運中心的發展,是中央給予香港任務之一,亦涉及約20%的經濟活動和更多的就業,政府絕不能掉以輕心。

人口下降與移出是隱憂

筆者身邊一些年輕朋友,近日都考慮移民,香港已不再是熟識值得留戀的地方。中英多年在港的鬥爭,英方表面上早已退出舞台;但英國突然推出的BNO移民方案,香港可能又再落在其操控中。根據英國政府估計,2021年約有12萬3000至15萬3000港人透過BNO簽證計劃移民英國;事實上,在2021上半年有6萬4900人申請該簽證,其中已有4萬7300宗獲批。此外,在2020年香港居民到台灣居留的總人數是1萬800人,也比2019年大幅增加約一倍。

特區政府面對目前移民的情況,能與大灣區政府訂立一個促進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更顯重要。(亞新社)
特區政府面對目前移民的情況,能與大灣區政府訂立一個促進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更顯重要。(亞新社)

根據香港政府在2019年12月公布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2027年人力資源供求估計將出現短缺,不足人數約17萬人,而香港青年就業人口,亦將減少約14萬人。

再者,近年香港政治經濟形勢急劇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是香港2021年中的人口,較2020年年中已減少8萬7100人,同期有8萬9200人移離本港(這包括工作和讀書安排)。特區政府在面對目前移民的情況,能與大灣區政府訂立一個促進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更顯重要。

新一屆政府快將成立,市民都有熱切期望。大部分港人要求其實很簡單:能安居樂業、自由人權民主獲保障、能免於恐懼,下一代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以及一個公平發展的機會。政府在推動國民和國安教育的努力下,未來集中經濟民生的施政如何能使港人增強制度自信?任重道遠!

羅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