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奈不久前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離世,享年93歲。
其名著《短缺經濟學》中譯本出版(1986),引發「洛陽紙貴」的轟動效應。他曾參加過「巴山輪會議」(武漢—重慶,1985),暢論短缺現象,建立了對紅色中國(紅中)經濟學界的影響力。
他在哈佛教授經濟學的「北京弟子」中,錢穎一、許成鋼等早建立了學術地位。這是他在紅中的良好人脈。
盧卡契美學 科爾奈經濟
具國際影響力的匈牙利學者,有盧卡契(Georg Luacs, 1885—1971)和科爾奈等幾代人。
盧卡契是美學家、文學批評家,在蘇聯、東歐和紅中的文藝界頗有影響力,其名著《文學與民主》(1947)、《現實主義論文集》(1948),因疏離斯大林的專政論受批判。
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後,他曾任納吉民主政府的文化部長,蘇軍入侵鎮壓後逃亡外國。在毛時代(1949—1976),紅中的文藝界曾跟隨蘇聯、東歐,清算他的「修正主義文藝觀」。
盧卡契與科爾奈,原都信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匈共黨員,與匈共中央機關報《自由人民報》有親密關係。盧卡契在那裏發表文章,科爾奈則當記者(1950年代)。
他們都出身於富裕家庭,科爾奈的父親是律師。十月事件的震撼,都催化他們對社會主義極權體制的反思。
從黨報記者 到批判極權
科爾奈離開黨報後,轉到經濟研究機構,專注蘇聯計劃經濟(命令經濟)模式的弊端,第一部著作是關於經濟管理體制的高度集中化。1980年,發表、出版《短缺經濟學》匈牙利文版。1986年,出版中譯本時,他獲聘哈佛大學教授。
1968年,匈牙利試行經濟體制改革,這是蘇聯、東歐最早的經改。斯大林模式的計劃經濟體系的弊端(註1),阻礙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激起東歐的覺醒。
科爾奈參與匈牙利改革諮詢事,重點在計劃經濟體系的轉型,加入並加重價值規律的元素。
他後來的著作《社會主義體制》和回憶錄《思想的力量》,對社會主義陣營極度集權、計劃經濟的僵化控制模式,有更全面、深入的批判。
在紅中,就經濟學術會議的參與、著作的傳播和政學界人脈而言,科爾奈是影響力最大的外國經濟學家。其影響「熱度」最大的時段,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
悼念科爾奈 正直守人格
他離世後,相對較為「開明」的體制內媒體澎湃網(上海)、新京報(北京)和新浪網,都有紀念文章發表。
香港大學經濟學退休教授許成鋼(其父許良英是著名科學史專家、愛因斯坦著作中譯專家、自由派學者)曾說,科爾奈是全球「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先驅」。
接受澎湃網訪問時,他推崇恩師的學術研究和人格:「一個從來不對政界、學術界和社會上任何歪風邪氣低頭的人,永遠不低頭,永遠都是勇敢、坦誠、直率的。他從來不會因為苟且小利而喪失原則,他是以他的人格來帶動學術的。」(註2)
有人提到科爾奈在《金融時報》的文章(2019.7.10),批評斯大林模式的極權主義,保持講真話的勇氣。
預算軟約束 有短缺現象
《短缺經濟學》的主要研究載體,是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國營企業(實際是黨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管理模式,深受斯大林計劃經濟的指令性或指導性控制。
科爾奈比較古典資本主義企業和傳統社會主義企業,指出它們在資源、需求、預算約束的差異,分析後者的約束軟化(或稱軟約束)。
他又論及預算軟約束、對國企的父愛主義(提供補貼扶持)等因素,影響企業的效益,衍生產品供應短缺現象。
他從預算約束、價格訊號、企業管理和利潤等方面,提出改變短缺現象的舉措。
在1980年代紅中的經改初期,他提出的預算軟約束、父愛主義、蓄水池功能等概念,讀者感到「很新鮮」。這是其著作中譯本暢銷的一個原因。
短缺現象是社會主義政權共同的「社會問題」。《短缺經濟學》中譯本一出版,就引起經濟學界和讀者的關注,原因就是他們也有「忍受短缺」的現實經驗。從1950年代到1994年前後,糧票、肉票乃至肥皂票、鹽票,一直困擾他們。
曾任社科院副院長的于光遠,在〈從票證談起〉一文提到《短缺經濟學》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原因之一是:「與人們所看到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符合」(註3)。
避休克療法 摸石探轉型
在1984年之前,商品、價值規律等,仍是有顧忌的話題,勞力(勞動力)不被視為商品,更無個體(例如農民)的自主性。農民不得「盲流」進城找工做,無出賣體力(勞力商品化)或改變職業的自主權。
直至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試從國企開始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官方才把經濟體制定位於「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註4),並稱要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
文件公布後,《短缺經濟學》中譯本的出版可謂適逢其時,成為改革國企的「參考文獻」。它的影響在於漸進轉型,從嚴密控制、僵化的計劃經濟,轉型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而非戈爾巴喬夫時代的蘇聯,吸納美國學者的「休克療法」,引起新的危機。
紅中的國企改革,吸納科爾奈漸進轉型的理念。主要範圍是開放、擴大企業自主權,引導它們尊重預算約束、價值規律,留意價格訊號,改變價格倒掛(價格低於成本),發展商品的生產和供應,減輕經營虧損和短缺現象。
直到1994年,中共中央才有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定,正式退出計劃經濟體系,但仍有指令控制和指導控制的干預,近幾年李克強要清理的殭屍企業,則仍有父愛主義之累。
註:
1,計劃經濟體系 命令制弊端多
2,〈專訪許成鋼:要警惕軟預算約束捲土重來〉,新浪網2021.10.26。
3,《票記舊事》(百花文藝,天津,1999),第1頁。
4,勸勿走回頭路 高尚全說走路
本文原題〈短缺經濟學大師 93歲科爾奈離世〉,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