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早會分享──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學歷史最重要的,是借前人的經驗,讓我們可以在個人修為、以至國家大事,待人處事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過錯。那麼「南京大屠殺」又跟小學生有何關係呢?

12月13日,是中國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外歷史均有記錄這一段殘酷的歷史。這天剛好是星期一,也是每周一次我跟學生分享的早會的時間。這個課題,作為分享主題也不錯。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我希望學生聽畢分享後學到什麼?

我校奉行7個習慣,做任何事開始之先,要先想想「為了什麼?」以達「以終為始」之效。那麼,為何要與學生講解「南京大屠殺」呢?我希望學生聽畢分享後學到什麼?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想起這句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學歷史最重要的,是借前人的經驗,讓我們可以在個人修為、待人處事乃至國家大事,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過錯。那麼「南京大屠殺」又跟小學生有何關係呢?細想之下,我覺得可以有3個分享重點:

  1. 讓學生知道史實
  2. 讓學生明白戰爭是殘酷無情的,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從而引申「和平之可貴」
  3. 學生年紀小小可以做些什麼?

3個分享重點中,我覺得最有挑戰性的是第三點,怎樣令學生有感受,以及讓他們明白,這件事上自己也有出一分力的責任和能力。我再問自己,我小時候是怎樣想的呢?或許這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最後,升旗禮後,我在國旗下的講話中跟學生分享了以下的一番說話:

虞美人花代表的意義

這一朵紅色的小花,大家有見過嗎?(我手上拿着的是印有為紀念為保衞香港犧牲的軍人而設的虞美人花)。校長小時候,每年的特定時間,都會看到有人佩戴着這一朵小花。我深感好奇,常常都想知道,那朵小花代表什麼。為何那麼多人佩戴,在什麼地方可以買一朵呢?小時候學校並沒有教授過這個課題。

直至長大後,校長才知道,原來那是為了紀念和感謝軍人為保護我們而犧牲所設的。有人可能會說:「軍人在戰爭中犧牲很平常啊!有什麼稀奇?」(相信和平久了,大家都有點take it for granted的心態)我接着說:「軍人是從哪裏來的?他們一出生就是軍人嗎?其實,他們都是別人的兒子,別人的爸爸啊!想像一下,你的爸爸或你去打仗而犧牲了,你的家人是否是會很傷心呢?」這時候,學生都很懂事地點點頭。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大家知道為何我們要記着這一段歷史嗎?剛才我們說:「軍人在戰爭中犧牲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南京大屠殺中,被殺的卻是平民啊!就像站在操場上的大家,和站在這裏的校長和老師,全都被殺死了。不是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而是幾十萬人被殺了。」這時,看到學生臉上的眉頭都緊皺着,有氣憤、有難以置信,也有傷心的表情。

避免前人曾犯的過失

「所以,這件事真的令我們很傷心和生氣。」我接着說:「戰爭是可怕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維持和平。國家積弱,就會被人欺負,所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國家,就要自強不息。但國家強大了,更重要的是要讓世界和平,這也是我們國家想做到的。」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相片。(Shutterstock)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相片。(Shutterstock)

「學習有關南京大屠殺,我們不是要憎恨傷害我們的人。最重要,是要記着,不要犯同樣的錯。不要因要搶其他國家的資源而去傷害其他國家的人。」說到這裏,小朋友們都點點頭。「那麼,我們怎樣才可以得到和平呢?原來,責任就在我們小朋友身上啊!我們每天在課室中,一起學習、一起遊戲,可有爭執或打架?」

一個個小腦瓜不停地搖頭,好像生怕我不相信似的。「呵!都沒有,那很好。那我們記着,和平就是從我們自己開始,每天跟人相處,有沒有好好地互助互愛,減少仇恨和爭執。記好了!」學生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10分鐘的分享在這裏就結束了。

教育局發出通函,通知學校已為學校製作了教材,方便學校使用。坦白說,校務處同事收到通函後,已直接轉發相關部門老師,我自己還是後來才知道有這一份通函。仔細閱讀,通函請學校「參考」他們的建議,並沒有任何指令,也沒有任何要求學校問責的內容。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提示,也不需要別人代為製作教材,更不會盲目運用。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適當的教育工作,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專業!

徐區懿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