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的不只是病毒,更是權力、財力和資源上的不平等。」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社會因素委員會前主席、世界醫學協會前會長馬穆教授在其新書《致命的不平等》中告誡着我們。扶貧委員會上周亦公布2020年香港貧窮人口情況,在新冠疫情持續下,去年貧窮人口達到165.3萬,創下2009年紀錄以來新高。
楊永強:香港正面對健康不平等
雖然政府宣稱抗疫防疫基金有效協助貧窮人口,但馬穆領導的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綜合數據指出,弱勢社群較常遇到延誤診斷和治療,並承受更大的心理承擔。
研究所聯席所長楊永強教授認為,雖然香港人口的預期壽命不斷上升,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長壽之城,但在健康方面其實有着顯著的不平等現象,新冠疫情更加劇了既有的不平等,包括感染風險的差異以及防疫措施對社會各階層身心健康的影響,例如長期停課,就讓低收入家庭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面對着較高的社會心理風險。
楊永強教授指出,疫情令公共非緊急門診服務和社會服務大幅減少,讓弱勢邊緣群組、長期病患者更難以自理其身心狀況。亦有研究指出,在弱勢社區居住的多重病患在患上新冠肺炎後,病情較居住於富裕地區的患者嚴重。因此他呼籲政府應與非政府組織合作,以制訂全面的補救政策。
馬穆:有資源卻不改變就是不公
從事40多年「健康不平等」研究的馬穆指出,雖然每個人的收入只是相對上的不平等,但其實亦限制了改善健康的能力。即使是發達國家的窮人也同樣會受到負面影響。他提出「社會梯度」(social gradient)概念,指出地位愈低的人健康愈差。而不同社經地位的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社會應該按此分配資源,改變現有權力、金錢與資源的失衡。
他在書中提出六個改善政府政策的框架,包括:兒童早期發展、教育與終身學習、就業和工作條件、健康生活的最低收入、營造健康與永續的社區,以及強化預防的角色與影響。舉例來說,防止英國孩子面對負面的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便可以大大改善包括吸煙、吸毒、酗酒、不良飲食習慣等多種不良健康習慣。
另外,一家名為SEWA的機構幫助印度貧民窟改善社區基建設施、天然環境、尋找工作和教育,便成功降低了當地社區的患病率。他強調想藉此書鼓勵人類做些更多、更好的事情去改變,「我們擁有工具與知識,可以顯著地改善世界各地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水準,如果可以改變卻不採取行動,就是一種不公。」
段崇智:冀提升華人社會的認知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引用知名作家弗德里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指出,馬穆教授的這部著作改變了歐洲國家對醫療的看法,健康不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是因為社會存在階級,所以「世界並不是平的」,「醫療設備和水平不是影響健康的唯一因素,醫療供應是有一定前提的。」
他感嘆,華人社會仍然對這種概念感到陌生,希望藉着中大翻譯、出版這部著作,在此世紀疫症肆虐的時刻,提高人類對健康不平等的認知。他又借用馬穆教授的話,寄語社會樂觀面對、審視健康不平等:「只要政府、學術界、人民一起合作,就能移動任何大山。」
延伸閱讀:〈勿把病人送回致病源地〉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致命的不平等──社會不公如何威脅我們的健康》(The Health Gap: The Challenge of an Unequal World)
作者:麥可.馬穆(Michael Marmot)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