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至今兩個多月,本港接連發生多宗學生懷疑自殺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憂慮。教育局上月27日向學校發出以「識別求助訊號 預防學童自殺」為題的信件,希望與學校攜手加強預防工作,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和辨識自殺危機訊號,及早為高危的學生提供支援和輔導,防止自殺事件再次發生。
學生自殺原因不簡單 今年情況更複雜
學生的自殺行為非由單一原因引發,而是由多種互相影響的因素造成,包括:情緒問題、家庭問題、朋輩問題和學校學業及適應問題等。教育局呼籲學校加強精神健康和生命教育工作,推廣正面訊息,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和困難,及主動向他人求助。
又指,老師站在與學生接觸的最前線,應加強「守門人」的角色,識別和幫助高危學生。老師可善用教育局網站「校園・好精神」提供的資源,提高對學生自殺警告訊號的警覺性,掌握輔導學生及處理個案的知識和技巧,以便更有效地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本港於2016年同樣出現情況嚴重的「學生自殺潮」,當年教育局成立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深入研究學生自殺案件,以了解和分析自殺原因,並與衞生署合辦為期3年、名為「好心情@學校」的心理健康推廣計劃,透過活動提高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了解,加強他們面對逆境的能力;又為教師提供培訓,讓他們掌握相關技巧以識別及支援抗逆力較低的學生。
今年學生自殺的情況,可能涉及更複雜的原因,例如疫情令學生的生活及學習環境出現巨大變化,他們經歷長時間停課後重返校園,回復實體上課,容易因不適應校園生活而產生壓力。還有,學生在疫情下缺乏正常的社交活動,回到校園後不懂得如何與老師和同學相處,造成社交和朋輩關係壓力。
筆者認為,切勿將學生自殺現象簡單化、以單一因素概括自殺原因,甚至將悲劇歸咎於青少年的抗壓能力低,漠視長期的影響。社會的冷言冷語,無疑令學生自殺問題更雪上加霜。
學校應關注師生心理健康 建立最前防線
學校作為家庭以外的另一道防線,在學生自殺防治方面擔任極為重要的角色,學校須洞悉與學生自殺行為有關連的「危險因素」,包括生理、心理、認知及環境因素,例如學生是否有身體或精神疾病、處於青春期的不穩定狀態;自尊感低落、承受壓力;思想固執、自我中心;與家人關係疏離或惡劣,家庭支援薄弱;朋輩關係欠佳,出現欺凌事件等。
若學生涉及多項危機因素,學校要及早識別並採取措施介入其中。同時,學校要增強具有預防作用、提升學生抗逆力和減低自殺行為風險的「保護因素」,營造和諧和關愛的校園氛圍,教導學生珍惜生命、健康飲食、適量運動、作息定時,以正面角度認識壓力、控制情緒和建立肯定的自我價值,培育他們積極的態度及人生觀,遇到困難時要主動求助。
學校要從不同途徑傾聽學生的心聲,評估學生的情況,安排學校輔導人員或專業人士提供額外及個別化的支援予有需要的學生,從內到外提升保護因素。
以本校為例,本校參與了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資助的「幸福校園實踐計劃」,以建立學校的正向文化,創造一個幸福校園。本校設有專業規模的健身室,藉着有系統的體能訓練,培養學生做運動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情緒健康。
另外,本校正興建貓舍及靜觀室,希望學生透過照顧流浪貓,學習善待及尊重生命;而學生在靜觀室進行靜觀練習,提升他們對自己身體、情緒及行為狀態的覺察力,令身心靈得到放鬆。透過環境營造,提供讓學生心靈得以平靜和休息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全人健康學習經歷,提升身、心、靈、社交健康方面的幸福感,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本校作為慈幼會的屬校,奉行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其核心價值之一是實現「臨在」的精神。老師經常陪伴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的校園生活,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互相信任的關係。師長的陪伴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和接納,他們知道有人聆聽及支持,當遇到情緒困擾以致有輕生的念頭時,也可以放心向師長尋求援助,避免走上絕路。
另一方面,老師的精神健康同樣值得重視,眾所周知老師的工作壓力很大,備課、批改功課、改試卷、開會、舉辦活動等,可能會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缺乏時間關愛學生、與學生建立關係,更遑論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和輔導。
因此,學生要尊敬和愛護老師,互相扶持;學校和教育局要體恤老師的工作,投入資源,支援老師的心理健康,讓老師感受到各界的關心和支持。
社區與家庭的支援同為重要
除學校外,社區層面的支援同樣重要,坊間不少機構為青少年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和輔導服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於2019年策劃及撥款近2億9500萬港元,聯同6間非牟利機構和香港大學,推行「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於本港設立8間「平行心間」,為青年人提供一個自在舒服、平和寧靜的放空及充電空間。
透過不同舒展身心靈健康的活動,提高青少年對自身的覺察,認識自己的內在力量,計劃亦為受到情緒困擾的青年人提供早期介入及支援服務,其工作團隊由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及受專業培訓之資深社工組成。
家庭比起學校和社區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更大的影響,不少學生自殺個案與家庭矛盾及家庭支援薄弱息息相關。若學生的父母有精神健康的問題,繼而影響到學生,可以向社會福利署轄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尋求支援,接受社工的評估、輔導和治療,從而改善家庭問題。學校也應聯同社會的專業人士,支援家庭,展開家長教育,協助減少家庭衝突和提升家庭對學生的關顧功能。
只有學校與家庭、政府及社區攜手合作,結合各方的資源與人力,共同商議並制定學生自殺防治的政策和方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且穩固的安全網。在安全網的保護下,學生能感受社會各界的關心,知道自己有困難時會得到幫助,陪伴自己走出困局,才會看到未來的曙光,對未來充滿希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