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紐約外科醫生威廉·斯圖爾特·哈斯泰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1852-1922年)與幾個助手、30個醫學生,將可卡因(cocaine)互相注射體內,嘗試找出可卡因與周邊神經系統的關係。
嘗毒改善麻醉 無奈染上毒癮
Halsted希望能利用可卡因的局部麻醉特性,去進行更完美的外科手術。在這之前,所有類型的手術都沒有麻醉,小至割盲腸、清毒瘡,大至鋸骨截肢、開腔破腹,都是在病人神志清醒、感覺敏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多麼恐怖!也可想而知,為何外科醫生經常要「快刀斬亂麻」,只求在病人痛死之前盡快完成手術。
可惜那時候,人們未曾意識到可卡因的危險性,結果Halsted與每個參與實驗的醫學精英,全部染上了可卡因毒癮,終生未能戒除。Halsted的得力助手Richard Hall,一個醫學科研界的明日之星,原本前途無可限量,卻因為毒癮而被迫放棄事業,並於10年後鬱鬱而終。
而Halsted自己的職途,亦大受可卡因影響。他原是天之驕子,出生於富裕家族,18歲被耶魯學院取錄,又是美式足球隊隊長,帶領耶魯打敗伊頓大學球隊。4年後入讀紐約醫學院,畢業後到德國跟隨多位名師實習,學得一身出神入化的外科技術。回美國後,他同時在數間大醫院裏擔任要職,成為紐約炙手可熱的醫生。
染上毒癮後,Halsted迫不得已停止工作,連續15個月住院治療。為了脫離可卡因,他一度改為沉迷嗎啡和酒精,依然不得要領。至1886年末,他的好友、著名病理學醫生William Henry Welch,邀請他到John Hopkins實驗室工作(John Hopkins Hospital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前身),試圖以「職業治療」的方式,戒除毒癮。
潛心研究手術 研究無數成果
在John Hopkins裏,Halsted一改往日手術排得滿滿、應酬繁忙、出盡風頭的作風。他變得沉靜穩重、不苟言笑,凡事深思熟慮,潛心研究如何改善外科手術的基石。
在毒癮纏身的狀況之下,Halsted 仍能作出無數驚人的研究成果:
(1)推行無菌手術
為了尋找術後感染的原因,Halsted曾在手術前將自己的手浸在消毒液一小時,又用熱水擦洗指甲;亦在手術前幾天就開始消毒病人肌膚,然後取樣種菌,找出皮膚上的金黃葡萄球菌。
他發現,空氣細菌並非手術感染的源頭;細菌主要來自病人皮膚、醫護雙手、手術袍、手術工具和包紮紗布等。因此,他致力推行「無菌手術」,積極消毒,還發明了戴橡膠手套做手術,大大提高了病人的術後存活率。
(2)改善手術技巧
Halsted留意到,要使手術創口康復理想,切口必須精準細膩,且要保存良好的血液循環。於是,他製作合適的刀片和針線,讓落刀更精準、縮小傷口面積、減少血管破壞;又利用各種技巧,避免縫針拉扯內臟組織,以促進痊癒。
他小心地使用麻醉,又減少出血,好讓手術時間能夠延長。他的手術是出了名的鉅細靡遺,永遠精益求精、不辭勞苦。曾經跟他一起做手術的醫生回憶道:「我第一次遇到這種怪事:我親眼看着手術創口的上半部分逐漸癒合,而下半部份卻仍未縫上!」Halsted的沉着與耐性,掀起「做手術要慢慢來,精雕細琢」的潮流,一改以往「快刀斬亂麻」的習俗。
(3)開發多種新手術
其中包括「乳癌經典根治手術」,令原本必死無疑的乳癌病人帶來生存希望。還有大動脈血瘤切除、小腸氣手術、壺腹癌手術(ampulla of Vater)、膽管手術、甲狀腺和副甲狀腺切除術等。這些原本是難度極高、併發症極頻的外科手術;Halsted長年累月地努力,透過大量動物實驗和人類案例研究、與各國名家交流合作,研發了許多有效手法,活命無數。
(4)培訓外科醫生
Halsted桃李滿門,無數名醫教授出自他門下。他建立8年的外科實習制度,令John Hopkins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醫學院。
Halsted對手術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近代外科學之父」。然而,終其後半生,他始終對自己不小心染上可卡因毒癮的事諱莫如深,甚至有不知情的學生抱怨:「教授對於我在局部麻醉的研究,竟沒有半點兒精神上的支持!」
直至Halsted死後半年,他的可卡因麻醉研究資料才被發掘出來。美國國家牙科學會頒發金牌,表揚他的偉大貢獻,正式確認他是局部麻醉學的開拓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