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餅難充飢 行動最實際

──評最新《施政報告》

特區政府如能夠明確施政立場是維護弱勢社群,凡事不致過度向既得利益階層和資本壟斷集團傾斜,已經足夠。就算是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產物,如果是違反公平公正原則的,都應改變。50年不變,不是什麼都不變。

有沒有規劃,規劃正確與否,決定一切。怎樣落實規劃成為計劃和個別項目,如何實施,有沒有執行時間表和成果里程碑?這些才最實際。《施政報告》每年聽取,港人對於長期願景已聽了不知多少次,初時倍感振奮,但每每「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民間在過去兩年多以來,已經有不少詳細建議,例如融合大灣區、及早自由通關,不斷高聲吶喊,震耳欲聾。港人還要重覆多少遍,才見得到成績,有「獲得感」?有關房屋和居住問題,更是無法再拖,箭在弦上,開弓沒有回頭箭。

兼顧長短計劃,同步多元進行

西方世界的選舉,「政治家」大都依循商業市場運作模式,考慮選舉時間表,為了造勢勝選,往往拖到選舉前某時某刻認為最有利自己,才宣布怎樣具體落實,嘩民眾以取寵幸。首先我都應承你,只求你給我任期。港人不笨,以任期為本的選舉弊端,早已一眼看穿。

教育工作、輿論改革、青年工作、司法改革,以至公務員隊伍整頓,迫在眉睫。領航人怎樣換位思考(執政為了誰?),怎樣重新出發(為港人辦幾件看得見摸得着的實事),這兩個問題已經講到耳膜起繭。

「明日大嶼」計劃令港府在贖買收地時更有議價能力。(政府新聞處圖片)
「明日大嶼」計劃令港府在贖買收地時更有議價能力。(政府新聞處圖片)

部分港人的思維有誤區。新界北的東西長廊開發、「明日大嶼」等長線造地建屋大計,沒有最好,不是不好,只有更好。什麼是更好?就是不放棄所有中短期發展計劃。舊區重建、移山填海、發展農地、收回棕地、釋放祖堂地,大興土木,完全可以長短棍齊施,同步多元進行。

平心而論,特區政府若有「明日大嶼」計劃,不論馬上上馬還是作為備胎備用,都可以在贖買收地時更有議價能力,發展商亦不敢繼續胡亂屯地,勢將加速發展推盤,短期內立竿見影,供應增加將令私樓價格趨於平穩。

公私地產市場  理應分家規劃

公屋和私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產品市場。公屋住戶隨着經濟能力改善,選擇置業時,還看私樓。故發展商不宜太短視,風物宜從放眼量。

政府的政策,不可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要因地以制時宜,平衡各方的綜合長遠社會整體利益。2003年,SARS突如其來,承接亞洲金融風暴的漣漪效應,負資產宗數超過10萬。地產市道低迷,特區政府宣布永久停建居屋,8萬5建屋計劃「不再存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從2004到2012年,基本上不再增加土地供應,進一步走向極端,少數有錢人和有權人,幕後計算精明,不足為外人道,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八年下來,得益者是土地財政的參予者,包括庫房、發展商、建築商、按揭行業、業主,以至代理商。

未來25年,港人不可走向另一極端。有聲音要求全港盡建公屋居屋,此議不妥,因無遠見,不知道豪宅是出口市場,可讓其自由發展。

居住市場的剛性內部需求和豪宅市場的外部投資需求,應明確分家,政府應各自作出適當的規劃,這樣做才既合理又健康。

公屋住戶隨着經濟能力改善,選擇置業時,還看私樓。(亞新社)
公屋住戶隨着經濟能力改善,選擇置業時,還看私樓。(亞新社)

丁權是封建遺物  保存殖民者利益

「50年不變」不能理解為「什麼都不變」。鄧老這個構思是和一國兩制連起來考慮的。「不變」的只是資本主義制度框架。一國之下,要改變的應該及時改變,例如:警察步操,長期沿用英式步法;法官服飾,現在仍舊戴着假髮。

丁權和丁屋不是資本主義產物,而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不合時宜的做法,今時今日,相信大部分港人都認為應予改變,應該採取合理的贖買措施,適當地及時予以取消,港人無問港九新界,土地權益統一對待。

丁權和丁屋制度由港督麥理浩於1972年制定。那是港英政府在1967年暴動後,深自反思,為了安撫新界原居民,為了發展新界(首先是沙田和屯門)為徒置新區,改變新界的土地政策。西方殖民主義者對付原居民(土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想方設法消滅之,或遞解出境,或投進監獄;二是想方設法安撫之。50年前,全球早已進入後殖民主義的資本帝國時代,唯一(最佳)辦法只能是安撫,讓渡權益,發鈔發票(letter B)。

估計當年白金漢宮有更深層次的謀略。早在60年代初期,內地經濟處在黯淡時期;1963年水荒,香港曾經4天只供水4小時,因此觸發港英政府謀求水源獨立,作長遠考慮。當年遂有海水化淡廠和船灣淡水湖,兩個計劃雙管齊下,意圖擺脫對雨水的依賴,讓香港能夠有獨立供水的條件。

中央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英明決策下,東江之水越山而來,確保香港同胞有最乾淨最穩定的水源供應,就是為了保障香港和內地的血脈紐帶(東江上中游流經惠州,惠州也屬今天的大灣區)。以前有東江縱隊,今天有東江之水。

丁權政策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對付原居民的方法。(Shutterstock)
丁權政策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對付原居民的方法。(Shutterstock)

制度需要改良  政策公私兼顧

香港的資本主義體制,承襲西方國家那一套,關鍵是通過法律保障小眾階層的利益,方便互相輸送。因為凡事以利潤為先,以利益為首,私字當頭。所以專業人士和官僚階層,例如醫療界和法律界,還有公務員隊伍,通過有關法規條例,有不少保障專業界別和政府高官利益的集團式政策和措施。

因此造就不少商人醫生、商人法官和商人官僚,從商業角度,着重私利。醫療界和法律界甚至政府高層,為什麼24年來出現那麼多對內地社會主義公有制度不以為然的人?為什麼以黎智英為首的敵對勢力可以在散播「反中抗中仇中」意識方面長期取得成功?其基本原因,就在資本主義的本質,由私有制度所決定。

香港特區的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無需改變。要改良的是制度上某些運作方式,要在一國主導之下,為己亦要為人,不一定需要先公後私或者大公無私,只需要公私兼顧,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已經可以帶來方向性的轉變。專業人士,包括醫師、律師、工程師、建築師、會計師、教師、護理師、飛機師甚至語言治療師,因為有職業資格的保障,以個人及團體利益先行,可以理解,值得原諒,但不可過分。

特區政府如能夠明確施政立場是維護弱勢社群,凡事不致過度向既得利益階層和資本壟斷集團傾斜,已經足夠。不但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產物可以改變,就算是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產物,如果是不好的,違反公平公正原則的,都應改變。50年不變,不是什麼都不能變。

只需要公私兼顧,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已經可以帶來方向性的轉變。(亞新社)
只需要公私兼顧,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已經可以帶來方向性的轉變。(亞新社)

開始二次回歸  港人急宜猛醒

今天,特區政府領航人能夠安然站在立法會議事廳發表《施政報告》,議員們能夠安坐席上履行立法會的憲制職能,相對於黑暴動亂期間被反中亂港敵對分子瘋狂干擾破壞和癱瘓社會,甚至企圖顛覆特區政權,恍如隔世。那是由於得到中央出台《港版國安法》和號召落實「愛國者治港」的保駕護航。

香港特區如今已初步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上,開始二次回歸的征程。沉思181年來的前塵往事,回憶72年來的偉大轉折,細想24年來的徘徊折騰,港人急宜猛醒。

港人實迷途其未遠,能否覺今是而昨非,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施政報告》結束,是否掌聲零落?港人能否淬火成鋼,潤心培根,啟智鑄魂?就看明天將會如何。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