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案告一段落 中美惡鬥依舊

有分析認為,美國釋放孟晚舟是向中國示弱,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但與美國在阿富汗倉皇撤軍比較,後者不是更加不堪嗎?美國撤軍,是為了調集更多資源應付中國和俄羅斯,釋放孟晚舟,美國肯定別有所圖。

孟晚舟案結束。美國檢方在上周宣布與孟晚舟達成延遲起訴協議(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 DPA),美國司法部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請求。所謂「延遲起訴」,是檢方將起訴的文件延至2022年12月1日,如果孟晚舟能滿足某些條件,美國司法部就會完全撤銷對她的指控,案件正式結束。

報道引述審理此案的法官Ann Donnelly詢問孟”How do you plead to the charges”時,孟晚舟回答”Not guilty”,即是不認罪;按照協議文件,雖然孟不認罪,但她承認了協議文本內寫列的「事實」(statement of facts)。為何孟晚舟不認罪,但又可以獲撤控?

檢控基礎不穩,延遲起訴了結

按美國司法程序,DPA是為了減少司法成本而設計的一種協議方式,避免案件的司法程序曠日持久。以孟晚舟案為例,控辯雙方都可以在程序中提出多次反對,案件可能拖數年甚至十年,以DPA方式解決,可以及早「結案」。

有評論也指出,即使孟晚舟被引渡到美國,但美國法院能否成功把她定罪,沒有太大把握,一來此案情節發生在2013年,美國到2018年才要求引渡,於理不合;二來案件雖涉「欺詐」,但涉事的滙豐銀行並沒有金錢損失;三來滙豐雖被指為孟晚舟誤導,但其實滙豐早已知道涉事公司Skycom與華為的關係。

基於檢控的基礎不穩,所以美國選擇以DPA方式了結,一方面可以令這宗具爭議的案件告一段落,而美國司法部又可以自稱案件「事實確鑿」(孟晚舟承認了協議內列舉的四頁「事實聲明」),間接否認這是一宗「政治案件」!

以DPA方式解決,可以及早「結案」,節省成本。(Shutterstock)
以DPA方式解決,可以及早「結案」,節省成本。(Shutterstock)

孟案延遲起訴作結,中美暗地達協議?

然而,孟晚舟案確是「政治案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2018年12月11日、即孟被捕後十天的一次訪問中公開被問及:「會否為了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而介入孟晚舟案?」特朗普表示:「如果這對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有好處、對國家安全有好處,我當然會干預。」

言下之意,是特朗普希望利用孟晚舟作為跟中國討價還價的政治籌碼;前總統既有此盤算,現任總統(拜登)現在以「政治方式」解決孟案,就一點都不令人覺得意外。除了2018年12月的訪問,特朗普任內多次暗示他可以叫停孟晚舟案,作為與中國之間妥協的條件……此案屬「政治案件」,可謂彰彰明甚。

美國司法部以「延遲起訴」的方式結束孟晚舟案,必定引起反華政客的不滿,至今已有幾名共和黨參議員(如魯比奧)指拜登對華太過軟弱──此一結果理應在意料之中,但拜登政府仍甘冒政治風險,是否中美之間已暗地裏達成某些協議,促使美方願意放人?

釋放孟晚舟,拜登政府冒了很大的政治風險。(亞新社)
釋放孟晚舟,拜登政府冒了很大的政治風險。(亞新社)

幕後主腦是美國,前台執行是加拿大

拜登上場之後,表面上是延續特朗普的強硬對華路線,但也表明在氣候變化等議題上,中美可以合作。現在看來,兩強角力,美國主要在兩大範疇上仍可以有力打擊中國,一是盟友網絡,二是高科技。

特朗普任內一大「特色」,是以「美國再強大」為主線,事事以美國利益為先,不惜與傳統盟友翻臉,如此作為,反而對中國有利。拜登上台後,改為積極拉攏盟友,傳統的如英國、歐盟、澳洲、日本、韓國;傳統的七強峰會(G7)今年6月召開會議,邀請了澳洲、印度、韓國,還有其他「民主政體」,美國重新組成一條「國際抗華陣線」。

孟晚舟案幕後主腦是美國,前台執行的則是加拿大。美加是鐵桿兄弟,孟晚舟被扣押,主要是由加拿大出手,但加拿大的角色只是決定是否把孟引渡到美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配合美國的角色。這次釋放孟晚舟同樣是由美國主導,協議文件由美國司法部發出,華府以「延遲起訴」放人,通知加拿大法院,案件就告結束。

加拿大為美國「效勞」,但中國拘押的卻是兩名加拿大公民,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加拿大處境十分尷尬;但說到底,加拿大一定會緊跟美國行事。這次孟晚舟獲釋,兩名被中國拘押的加拿大公民回國,有評論認為中加關係或會解凍。

但現實卻是,在拜登建立所謂「全球民主國家聯盟」的新策略下,加拿大肯定是核心一員,而美國主導的情報組織「五眼聯盟」,加拿大就是其中一員;外電報道指這次是中國主動釋放兩名加拿大人,或有示好之意,但經過孟案的折騰,加拿大跟中國的關係又會好到哪裏!

中國已經釋放兩名加拿大人回國。(亞新社)
中國已經釋放兩名加拿大人回國。(亞新社)

美封殺華為底定,放孟別有所圖?

國際聯盟以外,高科技是美國向中國進逼的另一主戰場。今年6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通過了進一步制裁華為的新計劃,除了禁止中國企業設備進入美國電訊網絡,美方甚至可以撤銷以往授予的許可,剔除所有中國製造的電訊設備。

美國對華為「開刀」始於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變本加厲,美國修改出口規定,要求使用美國設備和技術的外國半導體公司,須得到美國事前批准才可供貨給華為。其他還有限制全球向華為供應晶片、禁止美國政府部門採購華為設備,這些都是特朗普年代的措施;到了拜登政府今年以聯邦通訊委員會下令進一步制裁,整個封殺華為的部署大致完成,再拘押孟晚舟已無太大作用;到現在才放人,對美國一點影響都沒有。

有分析認為,美國釋放孟晚舟是向中國示弱,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但是與美國在阿富汗倉皇撤軍比較,後者不是更加不堪嗎?美國在阿富汗撤軍,是為了調集更多資源應付中國和俄羅斯,放孟晚舟,美國也肯定別有所圖;認為放孟是中美關係回暖,應是一廂情願之見。

拜登政府整個封殺華為的部署已大致完成。(亞新社)
拜登政府整個封殺華為的部署已大致完成。(亞新社)

滙豐能否解除在內地所受指控?

孟晚舟案跟香港沒有直接關係,但風波的其中一個主角,卻是香港老牌企業滙豐銀行。官媒「人民網」去年7月發表了〈孟晚舟案證據公開!滙豐銀行構陷,美國一手炮製〉,直指孟案「完全是美國炮製的政治案件」,「滙豐銀行參與構陷,惡意做局、拼湊材料、揑造罪證,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滙豐充當受害人舉證孟晚舟,以此換取美國的赦免,逃脫美國司法部對滙豐洗錢重罪的刑事指控」,指控相當嚴重。

滙豐的回應是,集團向美國司法部提供的材料是應官方正式要求而提供,滙豐提供的僅是事實信息,沒有「編造」證據或隱瞞事實;銀行也沒有參與美國司法部對華為展開的調查,美方對華為發起的調查也不是由滙豐引發。

滙豐只是「被捲入」這場風波?(亞新社)
滙豐只是「被捲入」這場風波?(亞新社)

後來的事態發展,以及滙豐向法庭提交的文件都顯示,滙豐只是「被捲入」這場風波。孟的辯護律師今年8月在法庭陳辭時表示,滙豐在事件中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也從沒有被起訴的風險,以誤導滙豐銀行作為控告孟的法律理據無法站得住腳。

如今孟案告一段落,到底滙豐能否解除在內地受到的指控?在內地社交媒體如微博上,現在仍不時出現「內地早晚要修理滙豐」一類的「評論」,反映在中美惡鬥、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的過程中,香港企業隨時都可能被捲入而惹上麻煩,即使如滙豐這種國際企業都焦頭爛額,規模小於滙豐的企業一旦遇上這些風波,試問又怎能抵擋得住?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