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訪問了行會非官守議員召集人陳智思,他道出當下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新機遇:不一定是充滿藝術細胞、文化氣息的人才可從事文化藝術,其他專才亦能為該行業的發展出一份力。
陳智思作為行會非官守議員召集人,以及現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大館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道出現在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新機遇:新一代的青少年也可以考慮往文創的方向發展。
社會推崇政府支持 文藝發展如虎添翼
文化藝術源自真實生活,其發展也與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陳智思回憶起30幾年前:「當時社會對文化藝術並不看好,普遍都覺得讀藝術不能謀生,所以說起自己讀藝術都會覺得自卑。但是現在新一代年輕人和家長對於文化藝術有不一樣的看法,開放的心態亦提升了社會大眾對青年人從事文化藝術行業的接受度。」
不但公眾對文化藝術有心態上的改變,政府近年亦積極投入相關資源,並於2004年啟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近年來各類博物館和藝術中心亦相應落成,如2019年開幕的戲曲中心,以及將於2021年底開幕的香港嶄新視覺文化M+博物館。政府擔當起促進者的角色,與商界密切合作,在硬件配套上作好充裕準備,為行業發展奠下基石。
潛力無限機遇充足 複合專才多多益善
行業的迅猛發展會產生巨大人才缺口。政府成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其願景便是為各類藝文專才提供寶貴的空間資源和機會,推動本土文化藝術的勃發。對於文化藝術專才,產業固然求賢如渴,但是否一定是充滿藝術細胞、文化氣息的人才可以從事文藝產業呢?
陳智思認為,「現在文化藝術產業需要不同的人才,雖然我自己是讀藝術出身,但是在我參與不同文創項目當中,也需要運用其他的技能。」因此,現今這個行業需要創新的人才,為其注入新元素。行業既要有不同專業的精英,亦要有能夠串聯不同行業的跨界人才。
以「Art-tech」為例子,便是將科技融入藝術之中,向公眾訴說藝術展品背後的故事。例如使用手機掃描展品上的QR Code,甚至利用虛擬實境技術,令公眾身臨其境,「走入」展品的故事或歷史中。
不同行業的融合與交流會碰撞出全新的機遇和創意的火花,所以文化藝術行業在香港的發展空間天寬地闊。雖然行業前景很光明,但如何吸引青年人投身其中亦是一個難題,陳智思指出:「學校可以跟文化藝術行業合作,讓年輕人看到業界的出路,加強學生對文化藝術的接觸。」
多點開花趕超紐倫 香港藝術發展需面向世界
香港雖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但若要成為國際頂尖城市,還需要繼續轉型,不再單單只依靠金融行業。陳智思表示:「香港與其他國際城市如倫敦、紐約比較,城市的文化藝術發展遠遠落後。若要吸引海外人才來港,單靠經濟發展並不足夠。」
因此,以將香港打造為亞洲文娛藝術中心為目標來發展文化藝術產業急不容緩。「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正如火如荼。陳智思指出,文藝區域當中所興建的藝術場館都是東南亞區域性級數的,西九文化區有望有朝一日能再上層樓,發展為集中各種國際級及一流水平文藝設施的園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