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18:4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上課的校長

校長上課是校長與教師的緊密聯繫的橋樑。校長上課,在課堂上的身分與所有教師一樣,親身經歷課堂教學活動全過程,就會真切體會教師在課改中的困惑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
日前與幾位校長前輩茶敘,「茶過三巡」,話題從日常生活轉到校長也跳船的話題上。
 
對於校長「跳船」,座中有位老氣橫秋的前輩校長對當下的校長頗不以為然,特別是談到某校長的所謂壓力——校務、招生、聘請員工、甚至 TSA。他認為更荒謬的是某些教育團體提出只要給校長加薪,這些問題全可解決,更沒有接棒的問題。他說得興起,更滔滔不絕的說他當校長時,如何處理校務、招生、聘請員工,處理 SSEE。他說現在學校的教職員人力資源,相對他們的代為多,可當年的校長們,卻沒有提出「加薪以紓壓」。他憶述當年他初申請校長的原因,是校長的薪酬較教師高,同時校長不用上課,在學校屬「萬人之上」。可他當了校長後,深感自己的薪酬高於教師,而教師的工作量和壓力並不比他小,於是他為自己排課,擔任兩班六年級的數學課。
 
雖然,我也知道他是「上課的校長」,但難得的是他把話題從校長轉移到上課,消除戾氣,於是,我便問他:「為何你當了校長,還要上課?」對於這問題,他更侃侃而談,他說:「在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學生,他們是學校的主體,學生學習與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身為校長在教學位置的哪個方向?校長的『教學領導』,是不是只安排『教師專業發展』、強調『專業成長』便算完事?」
 
「我的『教學領導』,就是上課。只有上課,我才能深入了解每一屆的學生,變化有多大?老師每天面對那些家庭有問題、長期欠交功課的學生,有多無奈?弱勢學生在課堂上有多無助?知道了這些,我才有資格和老師討論『怎麼教學會更有效』、『這樣的學生要怎麼樣做,會對他更有幫助』。」
 
「巡堂或觀課,不也是一樣嗎?」
 
「不一樣!只憑巡堂時駐足的幾分鐘,或是坐在教室後觀幾節課,真的可以知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好壞嗎?如果不親身和學生在課堂上『長相處』,如何能得知自己學校學生的學習真貌?如何能深刻體會老師的壓力和困難?當老師面對問題學生,束手無策的時候,如果校長並沒有親身經歷過,只是冷漠應對老師,最後,這位老師可能選擇,準時上課準時下課,至於有問題的學生,他無法處理無法面對,只能視而不見。學生的問題愈來愈複雜,單憑老師一人之力,壓力真的太大了。對於問題學生,我常捫心自問:易地而處,我能做得到嗎?我是不是和老師一起解決學生的問題呢?要解決這問題,只有走進課堂和學生『短兵相接』,才能致勝。」
 
「還有,校長上課是校長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與教學理念不斷變更,教學技術不斷演進,教學設備不斷更新。如果校長長期脫離課堂,就不能實踐新的教學理念,就不能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也不會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這就跟不上學科和教學發展趨勢,離專業型校長的要求愈來愈遠。這不但會阻礙校長的自身發展,還勢必會造成校長除了能『做校長』之外,別無所長,一旦離開了校長這個崗位之後,連一個合格的教師都做不成。」
 
「校長上課是校長與教師的緊密聯繫的橋樑。校長上課,在課堂上的身分與所有教師一樣,親身經歷課堂教學活動全過程,就會真切體會教師在課改中的困惑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也就更能根據校本實際情況,針對性地研究解決的方法,制定出相應的措施。校長和教師零距離的協作,必定有更好的效果。」
 
「還有,當校友會回校聚會時,校友和在學的學生都驕傲地以感恩的口吻說:『校長教過我』,那種榮譽感足令你延年益壽﹗」
 
聽罷這位離休校長的話,不期然的對他肅然起敬。心想:假如我們有一位上課的教育局局長,今天的學校,還有那麼多的問題嗎?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