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前進的方式!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想到前人未想到的

《萬物簡史》雖然說是簡史(short history),但是帶給你的知識比正史更多,因為它讓你看到了過程。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去找證據來反駁,書中的例子告訴你,科學正是用這個方式前進的。

初看到這本巨著(上下二本,共1000頁)時有點吃驚,尤其書名為《萬物簡史》,心想,這應該是星期一上班時來看的「工作」,不是周末休閒時看的「小品」。沒想到拆去玻璃紙封套後,只是偷看一眼,一看之下,整個周末就包給了它。因為太精彩了,裏面很多的知識是我們讀書時有讀到,卻不知道它是怎麼演繹出來的。比如說,恐龍為什麼會滅絕?

這是我兒子小時候,每天追着我問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別的父母怎麼回答。80年代,沒有電腦或網絡可查詢,我跟孩子說火山爆發造成的。他不相信,因為他看過電視上,西雅圖附近聖海倫火山爆發的情形,覺得恐龍不可能這樣就死掉。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過了40年,我終於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恐龍怎麼滅絕的。我把那段掃瞄下來寄給兒子,順便告訴他,科學家不迷信,但是科學的發現和進展的確有許多巧合的成分。誰會想到夾在白堊紀和第三紀石灰岩中那片薄薄0.6公分的紅色黏土竟然解開了這個大謎呢?

70年代初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地質學家Alvarez,在義大利山上看到了夾在距今6500萬年的白堊紀,和第三紀這二層岩中有一層紅色薄土,這年代正好是恐龍滅絕的年代,他便挖了一點帶回去作化驗,結果發現這土裏含銥元素的量是其他泥土的300倍,銥在地球上很少,但太空中很多,有可能來自彗星撞地球時帶來的嗎?但撞擊的話會有大坑,這個坑在哪裏呢?

尋找了半天,有的坑太小,有的被海水淹沒,最後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附近找到了一個直徑193公里、深48公里的大坑。但是這個撞擊足以造成地球上生物的滅絕嗎?

誰會想到夾在白堊紀和第三紀石灰岩中,那片薄薄0.6公分的紅色黏土竟然解開了這個大謎呢?(Shutterstock)
誰會想到夾在白堊紀和第三紀石灰岩中,那片薄薄0.6公分的紅色黏土竟然解開了這個大謎呢?(Shutterstock)

彗星撞地球:生態改變、恐龍滅絕

1994年7月16日,天文學家觀察到彗星要撞木星,太空中哈伯望遠鏡正好可以觀察到撞擊時的情形,結果發現它所產生的能量等於600萬顆百噸級的原子彈同時爆炸,彗星撞地球所造成的地球生態改變足以使恐龍滅絕。

這中間推理過程跟看偵探小說一樣精彩,警察破案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科學的發現也一樣:如果W.Alvarez沒有正好去到義大利爬山,他就不會看到這層紅黏土,如果他父親不是196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L.Alvarez,他就不會知道這泥土可能來自外太空,因為很少人知道太空中的銥是地球的1000倍,使他把注意力正確的轉向外太空去尋找原因。

但是撞擊會產生大坑,地球上應該有這種大坑才對,找了20年,終於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附近找到了一個直徑193公里、深48公里的大坑了。找到了還不行,還得證明這個坑所產生的影響夠大,足以造成生物的滅絕。

這時正巧天文學家觀察到有彗星要去撞木星,而太空中已有哈伯望遠鏡可以看到撞擊的情形,結果發現這個撞擊威力相當於600萬顆百萬噸原子彈同時爆炸,恐龍有可能死於這次彗星撞地球所造成的災難。書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而且文字淺顯,過程交待清楚,中學以上的程度就可以看的懂。

哈伯望遠鏡可以看到慧星撞擊的情形十分驚人。(Shutterstock)
哈伯望遠鏡可以看到慧星撞擊的情形十分驚人。(Shutterstock)

創造力:想到前人未想到的

很多人都以為創造力是無中生有。193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Erwin Schrodinger說「創造力最重要的不是發現前人所未見的,而是在人人所見到的現象中,想到前人所未想到的。」觀察力、邏輯推理和形成假設的能力是科學家必備的條件。

作者比爾.布萊森指出,科學的發現跟科學家本身的性格、行事風格有很大關係,他花了許多時間爬梳歷史上這些大師的人格特質,甚至親自去拜訪現代的科學家,使這本書不僅是科學上的發現,也有很多的人文氣息,讀起來有人的溫度。這些科學家雖然促進了科學的進展,但也有剽竊、用不光明手段阻止別人成名等事蹟,讓我們反思什麼叫偉人,更進一步了解人性。

這本書可以放在案頭慢慢看,它雖然說是簡史(short history),但是帶給你的知識比正史更多,因為它讓你看到了過程:某個觀念是從哪裏來,現在往哪裏走。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去找證據來反駁,書中的例子告訴你,科學正是用這個方式前進的。

新書簡介:

書名:《萬物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作者:Bill Bryson(比爾.布萊森)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