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土地問題,市民大多會聯想到住宅用地,但其實香港不同類型的可發展用地都短缺,導致許多生活所需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都長期供不應求。
政府有關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協調
由筆者擔任主席的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上周一口氣通過了九個工程及顧問項目。各個項目涉及的金額,相對其他大型基建並不算多,但全部都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包括兩所學校的重置和改建、兩個紀律部隊宿舍項目連消防局暨救護站、四個分別位於將軍澳、葵涌、紅磡及大角咀的公園和休憩用地,以及落成後可提供逾33000個龕位的大嶼山小蠔灣骨灰安置所前期工程。反映香港樣樣設施都缺,統統都需要加建。
雖然市民對有關民生設施需求殷切,但部分項目卻拖拉了逾十年才正式上馬。不少位處市中心的「政府、機構及社區」(GIC)用地,往往曬太陽曬足十多年才定到具體發展計劃。當中部分延誤是源於地區的不同意見及過往的立法會拉布,但亦有部分是因相關政府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協調,以及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所致。
最經典例子是葵涌公園。該公園早於八十年代由前區域市政局規劃,原定佔地多達27公頃,有望成為全港最大的公園,但直到1992年即將落成啟用時,才發現該處有沼氣問題(其前身為醉酒灣堆填區)。環保署花了7年時間去處理,於2000年將公園用地交予「殺局」後的康文署,但其後又遇上沙士疫情、財赤問題、地區有不同意見、體育界有不同訴求等,磋跎了十多年仍未有定案。
經過審計署的兩度批評,當局最終決定把公園「拆骨」,將部分用地先後改作興建小輪單車場及臨時板球場,其餘用地則繼續曬太陽。現在擬建的葵涌公園,面積只及原來的約1/9,並且遲了超過30年才能啟用!
重建計劃曠日廢時須加緊腳步
另一例子是西區已婚警務人員宿舍重建計劃。警方早於06年將宿舍用地交還政府,以便作不同的發展用途,但當局準備將宿舍大樓清拆時,才發現有頗嚴重的地勢和工程技術問題,導致拆卸及建造費用高昂。加上用地面積細兼有高度限制,在政府內部兜兜轉轉,花了5、6年時間仍沒有部門肯承接,最後還是決定交還警方作宿舍用途,連同彼鄰的一幢督察級宿舍一同拆卸重建,以提高項目的成本效益。
由於要先行重置現時設於督察級宿舍的警務設施,整個重建計劃亦需時長達7年。由舊有宿舍清空起計,總共要花22年時間發展,實令人難以接受。
除了上述兩個經典項目,擬建的將軍澳市鎮公園及大角咀海帆道休憩用地,都是在相關填海區接近完成所有發展、大批住宅落成入伙的多年之後,才開始規劃和興建,浪費了珍貴的土地資源,令居民無法盡早享用有關設施。其中將軍澳市鎮公園更因涉及興建公眾停車場,而要將項目一分為二,交由不同政策局與部門負責,最後要分開兩期來興建。
筆者希望政府能從中汲取教訓,加緊工作,加強協調,除了興建住宅要快,加建配套設施也不能慢、不能拖,切勿再做「土地大嘥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