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墟(tsɐn33 hœy55)
趕集粵語叫趁墟。「墟」又作「虛」,是「市集」的意思。「嘈到成個墟咁」就是「吵得跟市集一樣」的意思。(粵語詞彙研究所:嘈)生活於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其名著《廣東新語》卷二「虛」條云︰
粵謂野市曰虛。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滿時少,虛時多,故曰虛也。
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第3章第3節的「趁墟」條,則引用唐朝詩人柳宗元《柳州峒岷》詩云︰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又《漢語大字典》「虛」條,義項五︰
市集。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之虛所賣之。』……宋 王安石《次韻酬吳彥珍見寄二首》之一︰『樹外鳥鳴催晚種,花間人語趁朝虛。』
至於「趁」之有「趕」義,也是有根據的。粵語不但有「趁墟」,還有「趁熱鬧」(湊熱鬧)、「趁高興」這些講法,而當中的「趁」都是「趕」的意思。這其實是古語之遺。
《現代漢語詞典》「趁」條︰
1. <書> 追逐;趕。
既以⟨書⟩標明為「書面語」,則可見在現代漢語共同語和口語裏,「趁」基本上沒有「趕」義,能解作「趕」的「趁」只見於古語。唐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趁逐」條︰
丑刃反。謂相追趁也。關西以逐物為趁也。
《廣韻》震韻.丑刃切「趁」條︰
趁逐。
袁賓、段曉華、徐時儀、曹澂明等編著的《宋語言詞典》「趁」條云︰
1. 趕到某處去,趕赴。
王喆《望蓬萊‧咏餺飥》詞︰『碗內梨花新貼樣,筯頭銀綫穩挑來,餐了趁蓬萊。』
趙攄《早赴北宮》詩︰『蒼龍雙闕鬱層雲,湖水鱗鱗柳色新。絕似江行看清曉,不知身是趁朝人。』
總之,粵語解作「趕」的「趁」是古語,解作集市的「虛」(墟)是古語,解作「趕集」的「趁墟」也是古語。
生2(saŋ55)
「生」與「長」同樣有「長出」的意思,只是述說人體上長出東西,如長出體毛、頭髮、鬍子、瘡等。粵語仍習慣用「生」這個動詞,而普通話則習慣用「長」,並將「生」用於植物方面,如「生芽」、「生根」。
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生」條,載有3個粵語特有的義項,其中義項二是「長;長出」,並舉了「生瘡 / 生蝨乸」為例。古語跟粵語一樣,「生」可用於人體所長出的東西。
晉 葛洪《抱朴子‧仙藥》︰「漢成帝時,獵者於終南山中見一人無衣服,身生黑毛。」
又同篇︰「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視書萬言皆誦之,冬袒不寒。……趙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舉千斤。」
又同書《擢才》篇︰「乃有播埃塵於白珪,生瘡痏於於玉肌。訕疵雷同,攻伐獨立。」
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八《夢》︰「揚州 東陵聖母廟 主女道士康紫霞,自言少時夢中被人錄於一處……雞鳴驚覺,自是生鬚(粵語詞彙研究所:鬚)數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