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變數的教育界選委會選舉

我認為無論什麼人參選以至於最後當選,秉持教育的初心十分重要:一切要是以下一代的學習和成長作出發點,摒除太多政治上的考慮,真正做到為業界,為香港教育盡一分力。

今年三月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立刻引起社會不少討論。筆者曾在第一屆至第四屆的選舉委員會中獲選為教育界選委,有提名及投票選出三屆特首與及港區人帶代表的經歷,故對這個課題感到興趣。本文集中探討選舉委員會中教育功能組別的一些變化。

選委的重要功能

選舉委員會主要功能是提名及投票選出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另外一個功能是提名及選舉港區人大代表。前者是由當屆選委會履行的,人數亦在不斷增加當中,由第一屆的800人,到2012年的1200人,而最近的規定是1500人。而後者則不單是當屆選委可以參加,還包括歷屆的選委與及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等。

但不要忘記,選委會前身的推委會,曾在1996年在推選第一屆特首的同時,也選出了臨時立法會,以取代港英主導的最後一屆立法會。而在1998年, 2000年分別又選出部份第一屆,第二屆立法會議員,到第三屆才取消這項安排。這次最新的修訂,還原了這一個功能:負責選舉立法會議員,並且是在全體的90席中佔了40席。

換言之,日後想參選立法會,有三個途徑;分區直選( 20席)、功能組別選舉( 30席)、及選委會選舉( 40席)。由此可知,這1500名選舉委員身負的政治任務的重要了。

教育界選委選舉大不同

首先,過往教育界分為教育(中小幼特)、高等教育界兩個組別,各有30席。現在則合併為一組,只共有30席。其次,教育界的選委選舉過去是由「一人一票」方式選出,即是合資格的選民,包括註冊教師與及和學校關係密切的人士,例如校董等,可以參與選舉以及投票選出委員。

據2016年選民登記數字披露,教育界選民有80643人。修訂的選舉方法是改為「一校一票」,包括大專院校和各類型學校,其中佔最多的是幼稚園( 1049間),其次是小學( 587間)及中學( 521間),之後是特殊學校( 61間)。大專院校的數目就不多了。這一共2218間學校的投票取向大致決定了那14位候選人可以當選。

此外,在30個席位當中,除了上述直選產生的14席之外,另外的16席是不需要選舉產生的,包括11間大學校長和五大辦學團體的代表,包括天主教、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保良局和東華三院等。

難以預測的選舉結果

由「一人一票」改為「一校一票」,最大的分別是前者由每一位選民個人作決定,當然在現實上是深受教師團體影響的。後者則是學校作決定。以選民主體的幼小中學校來說,我們會問:何人去代表學校投票呢?這個選舉規則暫時未有說得清楚。

所謂學校投票權,指的是什麼?如果沒有明確規定,可以有不同的演繹。例如(一)校內老師以一人一票方式進行,最高票數的14人就是這間學校的整體決定人選。(二)由校長作決定。(三),由校監作決定。如果是後兩者,校長或校監亦有機會和校董會,辦學團體商討人選。甚至也會和校內全體或部份同事商量,然後作出最後的決定。

為了避免紛爭,筆者認為選委會選舉辦法,宜由政府早日決定並通知學校。而由校監代表學校作決定比較合宜,因為他/她是學校的最終負責人,承擔辦學的法律責任。校監在投票之前當然可以諮詢校內持份者的意見,但最後作投票決定的是他/她本人。

過往在「一人一票」的選舉辦法下,往往由某教師團體「壟斷」人選。他們先在會內找出適當的人選,然後提出一份推薦名單,呼籲會員選這批人。然後以大量的資源宣傳和動員會員投票給這些「自己人」。在抽籤決定了候選人的號碼之後,便會編成一個口訣,方便選民記住。在臨近選舉的時候,他們更會製作一張模擬選票,圈定「自己人」的姓名和號碼,變成一份「掌心雷」,教師選民便會帶往投票站,在填寫選票時拿出來,按着這份名單圈點候選人。例如共有30個席位,而有50人參選,這團體推出30人的名單。選民便按這份名單去投票,於是出現這30人「壟斷」業界選委席位的現象。(當然這團體也可以不派足人去參選)。

這些候選人不一定具有知名度,也不一定在業界有什麼特別表現,卻因為是某教師團體推薦的,便能夠順利當選。可知投票者不少是投「會」的一票,而不是投「人」的一票。當選者也不代表個人,而是會的聽命者。他們會在往後的特首選舉或者人大代表選舉中,按照會的指示而有一致的決定,你偏離了這個集體決定就會受到排斥和譴責。當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出現了,這個人在下一次選舉中會摒除出局。

在新的選舉方式之下,以上情況便會改變,除非政府是指定學校的選舉是由校內老師「一人一票」產生!

筆者推測,教育界選舉是激烈的,但因為排除了投「會」票,認「會」不認「人」的做法。候選人的個人質素,例如在業界的表現,過往的言論與及知名度等等更加重要。而投票者多數會是校長或者校監,候選人如果也同時屬於校長或校監,校董等的話,認同感自然較高,而有較大的勝算。這和一直以來教育界選委主要是由教師投票產生,因而也多數是由教師當選的情況有所不同。

筆者估計,部份理念相近的候選人,例如一些教育團體,校長組織等等的代表,會組成聯盟,以「聯票」方式參選。一方面是增加聲勢,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節省選舉開支。由於高教界也合併在教育界當中,大學教授也可以參選,以其知名度及學術背景出線。

另外一個頗大的選舉變數是佔了總體學校數目約一半的幼稚園,其投票取向十分重要,但也很難捉摸。估計這次選舉的候選人政綱當中,必定要加強幼兒教育方便的訴求,以至於幼兒教育界教具知名度的校長,校董也會參加選舉。

秉持教育初心

回想筆者起初參與選委會選舉,為的不是個人聲譽和利益,而是期望有一個機會向特首候選人提出有關改善教育的意見。我們的參選團隊在競選時會約見特首候選人,以至舉辦特首候選人論壇,向他們反映業界的意見,並且爭取加入他們參選政綱之內,當然他們也希望得到我們手上的提名票,故也有一定的回應。

記得當時提過一系列的意見,包括初中中史科成為獨立必修科,高中課程及考試制度的檢討和改善,教師隊伍全面學位化等等,都在不同特首的任期內一一落實。亦有部份是需要繼續力爭的。

我認為無論什麼人參選以至於最後當選,秉持教育的初心十分重要:一切要是以下一代的學習和成長作出發點,摒除太多政治上的考慮,真正做到為業界,為香港教育盡一分力。9月19日的選委會選舉,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