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復漫畫

《老夫子》連環畫感覺極有趣味,社會形形式式的寫照,彷彿就在周邊,逼真的美善薰習,幽默中發人省思。

在《詞源》、《漢語大辭典》中,「漫畫」是鳥的名稱,想必有些讀者不一定知悉。此鳥即是琵鷺,在生物學分類屬涉禽。

戲謔琵鷺  金農自謙

古人為何給此水鳥冠名「漫畫」呢?這是出自宋人晁說之的詩詞:「漫畫復漫畫,河尾沙軟喙一尺,天生剛啄不解禿,倦魚薄淺幸有得。謀拙力百費,何處有金翅 ⋯⋯」其詩之意思是一尺長的嘴像枝筆,在淺灘軟沙間畫來畫去,不怕把嘴磨禿,才捉到游倦的小魚,為尋食費盡全力,缺雙金翅可飛巡。

「漫」字面上表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琵鷺覓食的模樣,似在隨意地塗畫,古人把「漫」和「畫」兩字,組成「漫畫」一詞,戲謔性的比喻,給了琵鷺這個諢名,因而從北宋時起即鳥名。這是「漫畫」的典故。這水鳥諢名又飄到日本,但我國和日本史冊內依舊是鳥名。

直至清代畫家金農(楊州八怪之一)《冬心先生雜畫題記》中「⋯⋯今追憶昔游風景,漫畫小幅並錄前詩」;「⋯⋯漫畫折枝數顆,何異乎望梅止渴也。」金農自謙作品是隨意塗鴉,首次把「漫畫」這詞用在繪畫上。日本畫家們和金農遙相呼應,從江戶時代漸漸脫下鳥的羽衣,回歸隨筆而畫的本義。明治維新為普及市民文化,包容各種簡筆誇張一目了然的畫風,敲響了漫畫的前奏曲。

子愷創世  王澤承之

隨着文明開化的潮流,印刷技術的進步,出版業和新聞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1902年,日本《時事新報》創辦了周末版的漫畫專刊,「漫畫」由鳥名華麗轉身,攅足人氣的現代性畫種:「漫畫」橫空出世。

中國古代繪畫中沒有漫畫類目,是陳師曾(陳衡恪,史學家陳寅恪兄長)把現代漫畫的概念從日本引入,從此漫畫一詞又回到了母體。1904年,上海報章上「時事漫畫」欄目亮相。1925年,「子愷漫畫」問世。眾所皆知豐子愷是中國漫畫第一人,卻忽略了陳師曾的章節。在抗戰時期,上海漫畫家們以筆作刀槍,投入救亡宣傳戰線,伸張正義、鞭撻邪惡。

筆者小時候喜歡看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葉淺予的《王先生與小陳》、梁白波的《蜜蜂小姐》。幼齡階段還不太理解,只覺連環漫畫中的人好滑䅲。來港後去髮型屋洗頭,有各類雜誌、連環漫畫、報紙供客人消遣。看到《老夫子》連環畫感覺極有趣味,社會形形式式的寫照,彷彿就在周邊,逼真的美善薰習,幽默中發人省思。

街頭巷尾均知《老夫子》是本港漫畫家王澤的作品。王澤,原名王家禧(1923-2017),生於天津,1944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西方藝術系,內地時在天津任職美術工作。1956年移居香港。曾在天主教會繪聖經及兼辦教會《樂峰報》的編繪。業餘時從事漫畫創作,用幾個不同筆名在報章雜誌發表。最出色的作品《老夫子》用他長子王澤的姓名為筆名。20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加州,2017年逝於大洋彼岸。

《老夫子》由「秦先生」率先登場,一炮而紅!角色以不同身份出現,例如乞丐、政客、演員、甚至古人俠客、神仙、外星人、吸血鬼⋯⋯畫中人物個性似曾相識,內容反映社會倫理、自殺、貧窮、盜竊、黑幫;1997香港主權回歸前,部分香港人的心理寫照,形象簡練生動,畫面風趣幽默,視覺滲透力極強,通俗的四字成語:「惡有惡報」、「原來如此」、「耐人尋味」、「自討苦吃」、「各有千秋」等 ,不需啃文嚼字易於閱讀,老少咸宜深受大眾喜愛,因此風靡全球華人社區,陪伴了幾代讀者。王家禧安享93歲耆壽。

被指抄襲  民國朋弟

人生通常沒有完美,2001年內地的文化名人馮驥才指證王澤的漫畫,抄襲中國已故漫畫家朋弟,緊接着最早搜集民國老雜誌的收藏家、評論家謝其章和姜德明、漫畫家黃冠廉、吳新雲等紛紛出來指責王家禧,聚焦在圖譜形象塑造上。沸沸揚揚引起廣泛關注!

已故的民國漫畫家朋弟,原名馮隸(1907-1983),又名馮止堂,生於四川成都,祖籍北京通縣,1931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來他在天津生活,曾創作《老夫子》、《老白薯》、《阿麼林》、《上海現形記》等漫畫!北京、天津紅極一時,解放後不再繼續漫畫生涯。由於筆者成長在江南,只熟悉上海的幾位漫畫家,對於馮隸或筆名(朋弟)一無所知。軒然大波泛起寂寂的痕跡,原來漫畫界曾經有位高手──朋弟!

對比港版《老夫子》和三四十年代的《老夫子》,並於網上重溫葉淺予前輩1929年的創作《王先生和小陳》,連載10年紅遍上海灘。與1937年馮隸(朋弟)在天津畫的《老夫子》,兩者造型亦頗為相似。究竟抄襲還是承襲?

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港版《老夫子》、《大蕃薯》無疑王家禧在束髪之年已很仰慕馮隸了,可是新中國成立後,漫畫家馮隸步入中年,他的漫畫不合時宜倉促封筆。王家禧(王澤)壯年來港,圓他少年時對偶像崇拜之夢,把馮隸(朋弟)無法突圍的空間,借鑒了這份資源,這題材重新加工,將老夫子身軀拉長,結合新的環境再次演譯。在異地傳承發揚長達半個世紀,延續出有血有肉新的生命。

如果沒有漫畫復漫畫的精神,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馮隸,有誰會想起為他討回公道呢?個人覺得王家禧(王澤)的港版《老夫子》,可以算是「借屍還魂」!直面社會的短缺和人性的陰暗面,而且很貼本土地氣。所以香港前特首梁振英能發電唁致意悼念!有人說:「不交待創作的來源就等於剽竊!」此話未免有點偏激,任何事不可割離歷史背景。假設當初王家禧(王澤)和盤托出來龍去脈,也許對原創者反而釀成災禍。意識形態是很嚴肅的問題!

「麥兜」一角街知巷聞,甚至在星光大道上也曾有它的雕像。(Wikimedia Commons圖片,攝於2013年)
「麥兜」一角街知巷聞,甚至在星光大道上也曾有它的雕像。(Wikimedia Commons圖片,攝於2013年)

孜孜不倦  微觀人生

世事浮雲何足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現在不論是前者或後者,豐子愷、葉淺予、張樂平等等前輩,都劃上了生命的句號。生前構建的漫畫故事,依然會留存人間!他們用敏鋭的觸覺,多角度的思考,微觀人生百態,深探箇中奧秘,孜孜不倦地漫畫復漫畫,眾聲喧嘩裏追索點滴。

漫畫隨時代的腳步前行,70年代後,本港流行功夫漫畫,黃玉郎的《小流氓》、上官小寶的《李小龍》武打派登場。80年代初馬榮成寫實風格的《中華英雄》一展新貎!90年代卡通新秀,麥加碧和謝立文脫胎換骨的《麥兜故事》,香港的漫畫動畫史邁向了新的里程!䆺美、娛樂、意念更趨完善。看漫畫的人莞爾一笑,抒解情緒之餘,頻生感悟。

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