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指摘英國王室種族歧視她,不賜予其子阿奇王子名銜,事件發酵,令英國獨立電視台著名主持莫根(Piers Morgan)與一名非洲裔的客座主持討論時口角:莫根認為,梅根的話不可信。僅此一句招至4萬觀眾投訴,莫根憤而辭職。
向「少數人的暴政」屈服
莫根辭職之後,仍然在社交媒體留言:我還是不相信梅根說真話。
問題是為何4萬個「投訴」就會被認定為觀眾的主流?英國 ITV 莫根這個電視清談節目,收視數以百萬計,4萬投訴只是零頭。獨立電視台向所謂「少數人的暴政」(Tyranny of the minority)屈服,是莫根辭職的原因。
莫根有不相信梅根說老實話的理由。正如幾年前特朗普提名保守派出身的卡瓦諾為最高法院大法官,遭到耶魯大學幾十年前一個女生流淚指摘說卡瓦諾曾施以性侵犯,卡瓦諾矢口否認。但那時的左派民意,包括現在做了副總統的賀錦麗,也堅持不相信卡瓦諾。
不相信卡瓦諾、溫斯坦、男明星奇雲史柏西(Kevin Spacey)—— 這些人曾是#MeToo被指控的目標,是天公地道。同樣不相信梅根,卻同時犯了:歧視婦女、種族主義、維護王室建制,其中是何邏輯?
梅根嫁入王室,若因為加州粗糙的美國風土,與精緻的王室水土不合,或因語言溝通誤會,婚姻生活不愉快,覺得要退出,絕無問題。退出的原因,若強加上政治意識形態的種族主義,就變成問題。
文化隔閡的悲劇
英美兩國文化的衝突不是新鮮事。一百多年前,小說家亨利詹姆斯的短篇〈黛斯美勒〉("Daisy Miller"),講一個美國少女,旅行歐洲,缺乏溝通,產生文化隔閡的悲劇。美國人的英文,不及英國的英語多層次,婉轉曲折,許多美國人不能理解。
正如1946年,北京發生北京女生沈崇指被美軍強姦事件。此事提升到「美帝欺壓我國女同胞」的層次,不只是男性霸權暴力,還涉及所謂西方列強的民族仇恨。結果事件迅速發酵,間接導致國民政府在大陸倒台。幾十年後,另有史學家發現:當日美軍並無強姦沈崇,雙方一段情緣,只是香港蘭桂坊式的一夜霧水。
莫根一向保守,雖然過去4年,他一度支持特朗普,但在競選之後,莫根呼籲特朗普不要再指摘選舉有舞弊,漂亮下台。可見莫根並非所謂盲目的「侵粉」。不相信一個人的話,也是言論自由之一種。任何謀殺案件在法庭審理,陪審團也有權不相信被告辯詞。
但梅根的指控,似乎全世界不准不相信,一旦不相信即屬「極右」,梅根直接寫信給獨立電視台施壓。如此氣燄,已經在這個階段打擊言論自由,將來若被她取得民主黨美國總統提名權,還會得了。
難怪廣東俗語有一句話:未登天子位,先置殺人刀。
原刊於《CUP》媒體,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