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5:41:2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不合作運動對本港小學的影響:警鐘已敲起?

無論如何,一葉知秋,成人們對政府或教育政策的不滿,若透過未成年子女說不,或許也是權力的一種濫用吧。至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後遺症。我呼籲:大家坐下談談,好嗎?
本年6月1日我曾在本欄寫了一篇文章「從台灣教改看不合作運動的影響力」,文中回顧1994年起近20年台灣教育改革的過程,結束前我這樣寫:「台灣執政黨的交替與民間團體的不合作運動,(對台灣教改的成果)影響至深。」當時心裏想:「本港近期的政治爭拗,會否影響學校的中立及運作?」對此存有一些憂慮。
 

小學試題操練的兩隻歷史巨獸

 
回顧本港的教育史,近40年有兩個在小學裡操練試題的巨大爭論:
 

升中試

 
記得我在1970年9月入職為小學老師,還未有上課前,在當年7、8月的暑假裏,便投入試題操練的大軍中。
 
原來9月起我任教小六數學,翌年5月這些小六生便會參加決定獲派那一所中學的升中試,當時的制度是「一試定生死」,即是說把每一名小六學生,在每年5月升中試考獲的中、英、數成績,排出一條長隊,前列的學生會先派入其志願學校,由於完全由一次過的考試決定獲派中學,故學校及家長都十分重視,這便是所謂「高風險考試」。每年的三大假期:暑假、聖誕節、復活節,都要小六甚至小五生回校補課。當時有些非中英數的所謂閒科,老師們都有一個共識,便是要向主科讓路,即是說「升中試至上」,若說操練,這種是我見到史上最慘烈的。
 

學能測驗

 
升中試的副作用甚多,一方面學童在校內未必得到均衡的培育,另方面「一試定生死」引致的壓力甚大。由於成績決定升中,有人視作為等同一生的前途,簽所謂「約章」不操練的誘因不大,也不會有預期效果,經多番思考,升中試在1978年起終於由一籃子的「升中派位機制」所替代:派位方法大致如下:
 
  • 五六年級兩年內有三次多科目(除中英數外有常識、視藝、音樂等)的校內評分試,用以排出校內學生的選校名次。
  • 利用中數兩科推理測驗(學能測驗)去評定不同學校的選校優先次序(調整校內成績)
  • 用當年的學能測驗成績編定當年的學生選校組別(一至五組),第一組別優先選校,餘此類推。
 
對小六生來說,機制的好處是不會一試定生死(有三次報分試),但學能測驗成績的重要性對學校來說亦是一個大考驗。
 
放榜日若學童未能獲派心儀中學,一般的說法會歸咎學能測驗成績不佳,這便引發各小學界操練大戰的第二波:操練學能測驗樣本試題及增強版。
 

TSA存廢  

 
2004年2006年間,教育局引入小三、小六及中三的全港性系統評估(簡稱TSA),目的是了解學生在中、英、數三科的基本能力水平是否達全港水平,表面上這是一個低風險的評估,但問題是只要有達標不達標的標準,對學校便有壓力。
 
個別學校過度重視這個標準,引致過度的操練,相信也是存在的事實。我個人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小三便要評估,較普遍的做法是小二便會引入一些題型練習,是否太早有不必要的操練呢?值得檢討。但相對於升中試及學能測驗時代,現在小學的生態較為健康,就算個別學校有些偏離,也甚易糾正。
 

不合作運動

 
據傳媒報導,有家長團體發起抵制 TSA 運動,說會指導子女對 TSA 練習或考核採取「不合作態度」,如棄考、亂填答案等……我對此甚感困惑:
 
假若棄考、亂填等行為未能引致教育局全部放棄有關評核,仍然採用 TSA 數據(或部份數據)去檢視學校學科水平,則此等受牽連的學校便會首當其衝,雖然教育局信誓旦旦說 TSA 成績不會影響學校生存,但若學童出生率持續下降,政府又不承諾不殺校,在兩校只能活一個的情況下,當局會不會瞄一下 TSA 成績去定生死?學校的擔憂還是有的吧。屆時不合作運動的影響力便會顯現,這個不確定因素,校方可承受得起?當然,全港數據的不準確,也會產生公帑浪用的批評。
 
其實除了 TSA 外,學生們會否在 PS1 考試(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也採用相同策略呢?
 
眾所周知,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的成績,不會影響應屆小六生的升中,但會影響師弟妹們的升中派位組別。如用不合作態度向政府政策開火,殃及栽培自己子女成長的學校及師弟妹們,恐怕也不是家長們所樂見的吧。
 
無論如何,一葉知秋,成人們對政府或教育政策的不滿,若透過未成年子女說不,或許也是權力的一種濫用吧。至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後遺症。我呼籲:大家坐下談談,好嗎?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傳媒圖片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