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人才的出處

傑出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苦難的錘鍊。名校絕不是傑出人才的搖籃,只有懷有「朝聞道,夕可死矣」的儒家精神,才有可能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

時不時就有人提出「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要知道「我們的學校」是來自西方的普魯士國民教育樣式,歷史只有250年,而進入中國不過是百年多一點;中國式教育卻是5000年了。中國沒有出過傑出人物嗎?當然不是。中國傑出人物也從來不出自一流學府,大多出自窮鄉僻壤。門第時代也以門第出了一些人物,不算太傑出。所以學校不是問題,名校更不是傑出人物的搖籃。傑出人物必定吃得苦,經過民間歷練。 歷史上的皇帝只有開國那些還有點基礎,其他不堪題!

中國古代以儒家為主,不注重理科,都是文科生,注重孔子的「 朝聞道,夕可死矣」。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捨身取義,才有文天祥這種人物,所以儒家追求的境界是「聞道」:後來加入佛家的「 涅槃」,道家的「無為而自然」,西方則是「上天堂」! 資本主義則追求發展無限個人自由和現世快樂。但何謂傑出人物呢?是事功嗎?但事功是無限的。科學發明也是無限的,永遠達不到終點。只有職責是有限的,是志願的,是可以完成的。

中國人講究「人死留名」,只求死後還在別人心裏留下一痕跡。這個痕跡就是名,所以錢穆的教育宗旨,是教人讀書,讀書可以和萬中選一,留下來的古代傑出人物相遇,看到人生的高境界。這些人傑出因為他們的做人,誠心學做人,「培養博趣,提出境界」,這是靠自己,不靠學校。做了總統,可以令人記憶,但不一定令人嚮往,更談不上傑出,不是嗎?西方就有例子!

張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