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是珍貴的珠寶,「珍者少也,貴也」,要形成一顆珍珠必須要經年累月的時間。如果要人工養殖一顆普通大小的珍珠也需要十個月的時間,如人的懷胎十月,珠胎在母體暗結,胎兒要慢慢長大,但如果要有一顆巨大圓潤的珍珠,則需要十年計的漫長歲月了。蚌是貝殼類動物,有些生於較淺的水域,有些在百米深海,牠們主要是吃水裏的微生物為生,有些蚌的壽命長如古化石一樣。我看過些資料,最長命的蚌估計有四百多歲,所以俗語有云「老蚌生珠」,若在「老蚌」裏,多會發現有又大又圓又亮的美珠。
「珠光寶器」一般是形容富貴人家身上帶着許多閃閃發光的首飾,耀目生輝。眾所周知會發出光澤的東西都是罕有的,如黃金、白銀、寶石和珍珠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從前更是用來朝貢的名貴貢品。中國的海域都很適合珍珠蚌的生長,早在漢朝已有不少漁民冒險潛入海裏,搜集珍珠蚌,目的不在蚌肉,而是那一顆顆明珠,過程非常危險,為了一顆珍珠,不少採珠者都會送上寶貴的生命。到了宋朝,人們已懂得養殖珍珠。
玉不琢,不成器
「翡翠明珠雙輝映」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口號,因為香港無線電視就以翡翠及明珠去命名它們的中文台和英文台。中國盛產玉,有數千年悠久的玉文化,「君子懷玉」,因玉有五德,和謙謙君子相配。早在《詩經》時代已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去描述如何由原始的樸玉,經過切割成型,再經過雕琢成心中器物,最後更要打磨,使表面光滑和發出柔潤的光澤。一塊美玉,要經不同工序步驟而成,如人要成才成器,就必需努力去進德修業,因此《三字經》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珍珠的形成與玉器的製造剛剛相反,各種玉製的飾物和器物是用雕琢的方法,即將原件琢去無用的部分,是用「減法」;而珍珠的矜貴卻要用「加法」,因為珍珠的成長,其實是源於有外來物意外地跌進了體內,令到蚌感到不適,但又沒法把外來物吐出,唯有分泌「珍珠質」,希望減低外來物的尖或不平的部分,以減輕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或不適,久而久之,珍珠便形成了。
天然的蚌內不一定會有珍珠,蚌中長珠只是偶有發生。故此,天然野生的珍珠真是彌足珍貴,可以價值連城的。最近我去了西貢白沙灣附近的麻南笏的魚排的珍珠養殖場參觀,負責人王俊傑是珍珠養殖協會主席,他向30位教育界的朋友介紹了他在香港養珍珠的概況。現時他租用了2000尺的魚排養了6萬隻珍珠蚌,他更現場給我們示範如何植入「珠底」的技巧和方法。他說一顆珍珠的價值要視乎五方面,大小、重量、顏色、光澤和瑕疵。當然大小、重量較容易有客觀標準,但光澤則較主觀,而顏色則要視乎客人的喜好,或文化的差異,珍珠的顏色也視乎出產地,有些偏黃,如黃金,有些純白,有些偏黑,謂之黑珍珠。
一般而言,玉石和珍珠都在亞洲和東方世界較為受歡迎,鑽石和有色寶石則較受歐美人士喜愛!我喜歡玉,我也欣賞珍珠,因為珍珠的「處世態度」是與世無爭的,靜靜地在深海裏生活,遇到外來的挑戰或逆境,它也懂得包容外物,把它消化,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在過程中更提高自己的價值。人要如玉,懂得去除自己的陋習,人要如珠,懂得隨遇而安,包容所有!